寒人气象寒于冰,闻有嘉运无由乘。
阳和吹嘘品汇生,燕谷冻瘁漠未惊。
年华四十盱畔城,惯处涸竭忘流盈。
六张五角长合并,百虑一得嗟何曾。
鸣悲自昔起不平,苦调往往抽毫成。
穷衰到处难得朋,坐使见笑苍蝇声。
心知俗誉不足荣,分死枯槁羞逢迎。
由来极晦亦小明,不在壹郁居蛮荆。
翰林先生天下名,风裁如鉴初无情。
偶然误许筳与楹,重言既出众懦兴。
譬彼卧蛰因雷醒,恩文抚接曲尽诚。
更剡荐牍辨玖琼,匹夫有获万口称。
此世不复投清泠,正恐疏阔如樊英。

【注释】:

1.内翰太中:指张籍的朋友。张籍曾作《和王乐府》等诗,与太中唱和。伏谒郡斋:到郡中官署去拜见。长句:长篇的诗。谨和:恭敬地应答。拜酬:拜谢。

2.寒人气象:指贫寒的人,没有权贵的气派、仪态。无有(一作“犹”)乘:没有可乘之机。乘:利用。阳和:阳光温暖之气。吹嘘:暖风,比喻恩泽。品汇生:万物生长。燕谷:山野。冻瘁:冻伤、疲惫。漠未:草木尚未萌生之地。

3.年华四十:指四十岁。盱畔城:在城边,指京城附近。涸竭:干涸枯竭。忘流盈:忘掉了水的流动。六张五角:指六十岁的人的六个儿子。长合并:长久不分离。合:结合。百虑一得:指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到一点收获。嗟何曾:叹息怎么会有这么一点收获。鸣悲:悲鸣。自昔:自古以来。起不平:发出不平的呼声。苦调:哀怨的音调。抽毫成:用笔写出字来。

4.穷衰:穷尽衰败。到处:到处都。难得朋:交不到朋友。坐使见笑:让那些见识短浅的人笑话。苍蝇声:讥笑的声音。心知:知道。俗誉:庸俗的名声或赞誉。分死:为死而感到羞耻。羞逢迎:因不合意而感到羞耻。极晦:最黑暗的时候。亦小明:有时也显得明亮。壹郁:郁结不伸的样子。居蛮荆:居住在蛮荒地区。

5.翰林先生:翰林学士,皇帝的近臣,朝廷重臣。名:名字。风裁:风度和标准,即品格。如鉴:像镜子一样明净。初无情:原来并不虚伪。偶然:偶尔。误许:错认。筳(yì):一种竹制的写字工具。楹(yíng):堂屋前面的柱子。重言:重复的话。既出:已经说出来。众懦兴:众人被激发起来。卧蛰:冬眠的动物。因雷醒:受到雷声的惊扰而惊醒。恩文:恩惠的文采。抚接:安抚和接待。曲尽诚:真诚地表达心意。更剡荐:更加委婉地推荐。辨玖琼:辨别美玉,比喻鉴别人才。

6.此世不复投清泠:这世上再不用去追求清凉了。投清泠:到清凉的地方去寻求。正恐疏阔如樊英:唯恐自己疏远而不合群如樊英那样。樊英:东汉末年的隐士,隐居不仕,以高洁著称。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通过写自己的处境,抒发对现实不满之情。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感情沉郁顿挫,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开篇四句,是诗人自述贫贱之志,他虽身处贫困之中,但并不因此而沮丧失意,仍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他不甘于命运安排的坚强意志。颔联两句写自己虽身处严寒之中,但仍然能从大自然中吸取力量,使自己的精神有所依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颈联两句写自己虽然已届知命之年,但仍然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不倦的工作精神,因此能够取得一点成绩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尾联两句写自己之所以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并非是由于自己的才华出众,而是由于别人的抬举和赏识,因此诗人对这种成功感到十分的羞愧和不安,所以才会发出“此世不复投清泠”的感叹。尾联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不愿与世俗相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也很有特色。首先,诗人在写自己处境的同时,也不忘写别人的处境,这样写既能突出诗人自己的不幸,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其次,在写自己感受时,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阳和吹嘘”二句,用“吹嘘”一词来形容阳光温暖的气息,将万物生长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穷衰到处难得朋”一句中,将“穷衰”比作“沙漠”,把“难得朋”比作“苍蝇”,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使人读来如临其境;最后两句中,诗人将自己比作“卧蛰”的“蛰”,又将他人比作“因雷而醒”的“虫”,这样的比喻既新颖又富有想象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四句,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第二段四句,写自己对现状的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段两句,写自己对未来的态度和打算。这种布局既符合诗歌的基本规律,又避免了单调平板之感,使全诗既有起伏跌宕的变化,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给人以美感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