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惰嫉游手,孤独嗟穷民。
聋盲本定业,疥癞讵可亲。
生事自破碎,谁肯收顽嚚。
期期依马鞯,勃勃根车尘。
眇者道眇者,跛复有跛僎。
蹴尔既不屑,嗟来犹发嗔。
色骄从墦间,所与皆贵人。
气微仆桑下,会作山鬼邻。
七日不火食,自断无此身。
所以号道边,时逢怛隐仁。
子胥至泷口,从者亦在陈。
志鞭平王尸,弦歌杏坛春。
不闻汩廉耻,亦岂生颦呻。
只今趋权门,伪不如尔真。
杯残炙已冷,赤泽盈精神。
舐痔尝便溲,不怕污吻唇。
摩足拂粒须,猥辱以为申。
轩然上车马,气耀无等伦。
造请冒风雷,谒吏诃叱频。
尝闻郭恕先,本是先帝臣。
酒偶挽屠沽,谓言等缙绅。
衣而龟紫章,解而衣结鹑。
扶起沟中瘠,便可席上珍。
定知节义者,以故长贱贫。
幡然归首阳,不厌薇蕨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通读全诗,了解内容大意,然后逐句分析。在理解了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参考注解等进行赏析。
元次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好友。《新唐书·韩愈传》记载“(韩)愈常谓愈于文章光焰万丈,而气节不立;士君子无以至之,然其言亦不可废也”。据此可知,韩愈曾为元次山作《墓志铭》:“君讳次山,字子云。……以大中五年五月廿二日终于长安万年县之官舍”。韩愈与元次山有深厚交情。元次山在《祭韩吏部文》中说:“予友韩愈,才名盖世。天宝中,尝游江陵幕府,余时年二十余,始识愈于南郭赋诗亭,甚喜之。及后十年,愈再入关,予又于扶风见焉。于是尽交欢而去。”韩愈与元次山交往密切,故韩愈对元次山十分推崇,称他“才名盖世”并称赞他的为人。元次山一生坎坷,屡遭挫折。韩愈对此深表同情,在《答李翊书》中说:“仆之于学者,所谓因之、导之者多矣;能出于其性者,未之有也。吾之于学者,虽不能使之必出于其性,要使其欲罢不能,力不足以自胜。则予有慕于兹矣。”韩愈在《送穷文》中说:“今夫富者,既纤啬于事,而仁者亦勿施于人。况乎穷者乎!此盖众人所以惑于礼也。”“今夫贫者,既穷于财用,又忧于衣食。苟给之食,辞之以财,是又众人所以惑于礼也。”韩愈认为“今夫贫者”之所以困惑礼法,就是因为富人吝啬财物,穷人困于衣食。因此,韩愈对穷者寄予深厚的同情。
【答案】
译文:罢惰嫉游手,孤独嗟穷民。聋盲本定业,疥癞讵可亲?生事自破碎,谁肯收顽嚚。期期依马鞯,勃勃根车尘。眇者道眇者,跛复有跛僎。蹴尔既不屑,嗟来犹发嗔。色骄从墦间,所与皆贵人。气微仆桑下,会作山鬼邻。七日不火食,自断无此身。所以号道边,时逢怛隐仁。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元次山的贫困潦倒和遭遇不幸的艰难困苦生活,同时表现诗人对贫者的同情。诗共八句四十个字,每四句一韵,押去声二十四敬。
首联“罢惰嫉游手,孤独嗟穷民”,开篇就点明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境遇。“游手”指闲散无事的人,他们无所事事却羡慕那些有作为的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的生活态度。“孤”“独”二字突出了诗人的孤立无援和悲苦处境,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颔联“聋盲本定业,疥癞讵可亲”,进一步揭示了诗人贫困的原因和原因所在。“聋盲”是天生的残疾,无法改变;“疥癞”则是后天的疾病,同样无法治愈;“岂可亲”表明诗人对这类人的鄙视和厌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颈联“生事自破碎,谁肯收顽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生活的困境。“破碎”指的是生活艰难,难以维持生计;“顽嚚”指愚钝无知的人,他们不愿接受教化,更不会主动去做好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之情。
尾联“期期依马鞯,勃勃根车尘”,描述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坚韧和执着的态度。“期期”形容诗人走路时的小心翼翼,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珍惜和对困难的顽强抵抗;“勃勃”则形容他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他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诗人的坚韧和执着,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坚定立场。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贫困潦倒、备受磨难的生活状况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同时,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坚韧不拔、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