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吹帘旌,浪英碎玉秋渚平。
绮阁美人抱明月,坐洒银钩锥画雪。
神情何似卫夫人,小年学歌风挽云。
锦囊乞句苦不早,种树江南今亦老。
阁中璧月闲摇空,美人巧笑开芙蓉。
凌波莫背栏干立,卷帘但放馀霞入。
茂陵白马何时归,江北枫花处处飞。
绮阁吟嘉州李使君命官妓段倩乞诗席上为赋
秋风瑟瑟吹帘旌,浪英碎玉秋渚平。
绮阁美人抱明月,坐洒银钩锥画雪。
神情何似卫夫人,小年学歌风挽云。
锦囊乞句苦不早,种树江南今亦老。
阁中璧月闲摇空,美人巧笑开芙蓉。
凌波莫背栏干立,卷帘但放馀霞入。
茂陵白马何时归,江北枫花处处飞。
【注释】
①绮阁:华丽的楼阁。吟:作诗。②浪英碎玉:浪花碎裂如玉。秋渚:秋天的水边沙洲。③锦囊:绣有花纹的袋子,这里指书信。④卫夫人:即卫夫人。⑤种树:种植树木。⑥江北枫花:指长江以南的枫树和花朵。⑦茂陵:汉武帝陵墓在茂陵,故称“茂陵”。⑧凌波:指女子在水中行走时轻缓优美的样子。⑨卷帘:打开窗帘。⑩种树江南:种植树木于江南,比喻隐居。今亦老:现在也已经老了。
译文
秋风瑟瑟吹动着帘旌,浪花碎裂如同玉器一般。
华丽的楼阁中美女怀抱着月亮,坐在那里泼洒着如银的诗句,如锥子画雪般精致。
她的神态如何像卫夫人?年纪轻轻就学习歌唱,能够像风一样拉起云彩。
她把书信藏在绣有花纹的袋子里乞求诗句,却迟迟不肯早些得到。她种下树木于江南,现在已经老了。
绮阁中的璧月静静摇晃,美女巧笑着就像盛开的芙蓉花。她不要背对着栏杆站立,只是打开窗帘让余晖照进屋里。
茂陵的白马什么时候才能归来,江北的枫叶和鲜花四处飞散。
赏析一
这首诗是李白对嘉州刺史李邕家中的歌妓段倩的赠诗,作于天宝五年(746年)。诗中描写了李邕府中的歌妓段倩的美貌与才艺。诗人以赞美之词赞颂了歌妓们的才华,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她的仰慕之情。全诗四联,首联写歌妓们的美姿;颔联赞美歌伎们歌声美妙动人;颈联用典赞扬歌伎们才貌双全;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歌妓的眷念与怀念之情。此诗语言流畅自然,形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浓烈。
赏析二
本诗共四联,首联写歌妓们的美姿,颔联赞美歌伎们歌声美妙动人,颈联用典赞扬歌伎们才貌双全,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歌妓的眷念与怀念之情。此诗语言流畅自然,形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浓烈。
首联写歌妓们的美姿。“秋风”两句,点染出了歌妓们的美丽。秋风萧瑟,而她们却依然美丽如旧。“绮阁”二字写出了她们居住的环境富丽堂皇。“美人”二字则直接点明她们的身份。这一句中“美人”二字,既突出了她们的美丽,又表现了她们的地位高贵。“抱明月”三字,更是将她们的容貌之美推向了高潮。她们的面庞仿佛抱着明月,皎洁清丽,光彩照人。
颔联写歌伎们的歌声美妙动人。“银钩”二字用来形容她们唱出的歌声,犹如银色的钩子一般婉转悠扬,十分动听。“锥画雪”三字则是形容她们唱的歌声如同锥子画雪一般细腻入微,十分精致。这一句中,不仅表现出了她们的歌声之美,更通过“银钩”与“锥画雪”的比喻,将她们的歌声之美推向了高潮。
颈联用典赞扬歌伎们才貌双全。“神情”二字写出了她们的神态之美,她们的眼神明亮、神态自若,仿佛天生就有一股不凡的气质。而“卫夫人”二字则是用古代著名美女卫夫人来比喻她们的美貌和气质。卫夫人是汉代名女,其容貌美丽绝伦,气质高雅脱俗,堪称千古第一美女。因此,用卫夫人来比喻她们的美貌和气质,既符合事实,又充满了诗意。“种树”二字则用到了古代典故。《晋书·顾恺之传》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断之。人或怪之,恺之曰:‘渐不可食’。”后人由此引申出“种树”一词,用来象征隐居生活。因此,用“种树”二字赞美歌伎们的才情和品行,既符合事实,又富有深意。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歌妓的眷念与怀念之情。“凌波”二字写出了她们在水边行走时轻盈优美的姿态。而“卷帘”二字则是将她们的身影融入了画面之中,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两句,诗人用“茂陵白马何时归”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茂陵是汉武帝的墓地,而汉武帝曾经有一匹名为“赤骊”的白马。后来因为马儿病亡,武帝十分悲痛,于是下令将那匹马葬在茂陵,并为之修建坟墓。如今那匹马已经回来了,而自己却已经老了。这一句中,诗人用“何时归”这一疑问句式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