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长安城中长乐坡,坡前冠盖肩相摩。十人八九送别者,我今亦吟送别歌。
任烦应剧青山里,下望州廛如井底。白云满眼心无尘,明月到窗诗就纸。
山花映面春日迟,紫骝嘶去闻行期。年来声韵非相知,几属喧啾轻薄儿。
我歌止此不复作,更欲作歌当寄谁。

【注释】

君:对别人称自己的敬辞。

长安城中长乐坡:长安城东的长乐宫附近,有座长乐坡,为皇帝游宴之地。

冠盖:指官员的仪仗。

我今:我如今。

应剧:应对紧急事务。

州廛:州郡的集市、市场。井底:形容小。

春日迟:春光迟暮,比喻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紫骝:古代骏马名。嘶去:长鸣而去。行期:出行日期。

声韵:诗歌的音乐性,指声调韵律。相知:彼此了解。

喧啾:喧嚣嘈杂。轻薄儿:轻浮浅薄的人。

当寄谁:应该寄给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作者在送别友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首句“君不见长安城中长乐坡”,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出送别之事。长安城是一座繁华的城市,长乐坡是其一处著名的景点。然而,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人们纷纷赶来送别,可见朋友之重要。诗人感慨道:“十人八九送别者,我今亦吟送别歌。”在这里,诗人用“十人八九”这一数字来强调送别之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送别场景的感慨与无奈。

第二句“任烦应剧青山里”,描绘了诗人在青山之中应对繁忙事务的情景。这里的“青山里”可以理解为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求一份宁静与自由。而“任烦”则意味着诗人愿意承担重任,处理各种事务。诗人站在青山之中,眺望着远方的州廛,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第三句“下望州廛如井底”,描绘了诗人俯瞰州廛的场景。在这里,诗人用“如井底”来形容城市规模之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城市繁华景象的赞叹与敬畏。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继续前行,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第四句“白云满眼心无尘”,描绘了诗人眼中充满白云的景象。这里的“心无尘”可以理解为诗人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在这片白云之下,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然而,他也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安宁,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

第五句“明月到窗诗就纸”,描绘了诗人在明亮的月光下创作诗歌的情景。这里的“明月到窗”可以理解为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房间,照亮了诗人的创作空间。而“诗就纸”则表示诗人已经完成了诗歌的创作。在这里,诗人用月亮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

最后两句“山花映面春日迟,紫骝嘶去闻行期”,描绘了诗人欣赏山花美景时听到朋友出发的消息的情景。在这里,诗人用“春日迟”来形容春天的景色虽然美丽但时间已经不早;而“紫骝嘶去闻行期”则表示诗人听到了朋友即将出发的消息,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不舍。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细腻地描绘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诗人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