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树啼莺絮乱飞,疾风吹雨送愁归。
梨花落莫还乡梦,麦粥凄凉展墓仪。
倦客忍听溪上曲,游人犹习水边嬉。
西瞻太白家何在,拟托征鸿寄我衣。

【注释】

芳树:指柳树。啼莺:黄鹂鸣叫。絮乱飞,柳絮飞扬。疾风:猛烈的风雨。送愁归,送走愁云。莫还乡梦:不要回到故乡去做梦。麦粥:用麦子做的稀饭。凄凉:悲伤凄惨。展墓仪:陈列祭奠死者的仪式。倦客:游宦疲惫的人。忍听:勉强忍受着。溪上曲:在水边弹唱的曲子。游人:游客。犹习:仍习惯。西瞻:往西边看。太白家:指李白。家何在:你在哪里。拟托:想托付。征鸿:大雁,借喻远方的信使。寄我衣:给我捎带一件衣裳。

【译文】

芳树丛中黄莺啼叫,柳絮飞舞乱纷纷;狂风暴雨送来愁绪,归途难辨。

梨花飘落不要回到故乡去,梦里不要再做那伤心的还乡之梦;麦粥凄凉,为亲人的丧事举行祭奠仪式。

游宦疲惫的旅人,强忍着听着水边的歌声;游客们还是习惯于水边嬉戏游玩。

西边观望,李白已不在,他究竟到何处去了?我打算托付远行的大雁,将我的思念之情捎给他。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五年(746),当时李白因受谗言而离开长安,开始漫游江湖,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春天景色和气候特征。“芳树”三句写春景,莺啼蝶飞,柳絮乱舞,急风吹雨,把诗人送回故乡的愁思吹散了。这两句是全诗的主脑,以景起结,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梨花”二句写暮春景象,梨花如雪,飘零满地,故称“梨花雪”。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得想到故乡的亲人。“落莫还乡梦”,化用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莫还乡梦”是全诗的中心语意,是作者的抒情重心和感情的核心。

三四句承第三句而来,说诗人想到故乡去,但不要回到故乡去。这里既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也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麦粥”句承第二句而来,诗人由眼前的春景联想起故乡的麦饭粥。诗人从故乡带来的麦粥,如今却只能为亲人的丧事举行祭奠仪式。这一联是前两句的补充和展开,进一步表现诗人内心的哀痛之情。“倦客”二句承第一二句而来,写诗人面对眼前春景,心情极为悲戚苦闷,只好勉强忍受着,强打精神,不忍听水边的曲子,不愿再像往常那样到水边嬉游了。“倦客”、“忍”、“游人”三个词语,分别表明了诗人的心情、行为和身份。

五六句承第四句而来,写李白已不在人间,他究竟到何处去了?诗人想托付远行的大雁,给李白捎信去,让他看看故乡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告诉李白。这一联是诗人对李白的怀念之情的直接抒发。“西瞻”二句是全诗的收束之笔。诗人向西眺望,只见到天边一道彩虹。李白已不在人间,诗人只能寄托自己的一片相思之情于彩虹之上。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人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出一种新颖别致的艺术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