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有客白其马,日倚垂杨问行者。式微式微胡不归,未归满耳闻别诗。
断弦再续情绪恶,别酒重稔味如蜡。袖中虽有金错刀,满镜愁云莫能割。
是时月露秋平分,庭前唤月月不应。就令唤得山头月,照我离筵越愁绝。
陶靖节,潘安仁,种秫满畦花满城。潘花陶酒总陈迹,不如昭文氏之琴不鼓无亏成。
芭蕉漱漱连夜雨,桂子纷纷落庭户。旅雁无俦顾影单,明朝且向龙岩去。
【注释】
八月十四夜神泉官满再别同官:八月十四日,即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神泉,指神泉山,在今江西庐山西南麓。神泉宫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所建的避暑宫名,后因避讳改称神泉观。满,满月。龙岩,地名,在福建宁化县东北。
有客有客白其马:有位客人骑着白马。式微,《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之简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未归满耳闻别诗:没有归来却已听得离别的诗声。
断弦再续情绪恶:琴弦断了再接起来时,情绪变得很坏。断弦,比喻感情破裂。
别酒重稔味如蜡:离别的酒又浓又烈,味道就像蜡一样。
袖中虽有金错刀:袖中虽然有金错刀。
满镜愁云莫能割:满照镜子的愁云却无法割舍。
是时月露秋平分:这时的月亮和露水都像秋天一样平分天地。
庭前唤月月不应:庭院里呼唤月亮却不肯出来。
就令唤得山头月,照我离筵越愁绝:即使能够叫来山头上的月亮,照着我离开筵席也会使我更感到愁苦。
陶靖节,潘安仁,种秫满畦花满城:陶渊明(字靖节),晋宋之际诗人,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人。他隐居田园,过着清贫的生活。
潘花陶酒总陈迹:潘安仁,东晋美少年,字安仁,洛阳人。他风流倜傥,容貌俊美,善弹琴吹笛,曾作过中书郎。他喜欢饮酒赏花,常与王导、庾亮等人游宴于竹林七贤之间。
不如昭文氏之琴不鼓无亏成:不如昭文君之琴不演奏而音调完美。昭文君,汉代卓文君的字。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与夫司马相如私奔,遂居成都卖文为生。后被司马相如抛弃,穷困潦倒,但卓文君仍不改志向。她以琴为伴,自得其乐,并创作了一首传颂千古的《白头吟》。
芭蕉漱漱连夜雨,桂子纷纷落庭户:芭蕉连夜下雨,桂花纷纷落在庭院门上。
旅雁无俦顾影单:孤独的旅雁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哀鸣。
明朝且向龙岩去:明天就要到龙岩去了。龙岩县,在福建省西南部。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中秋之夜,与同僚告别的场景和心情。首句写诗人与友人骑马来到神泉宫,第二天晚上便要告别,分别之情已十分浓厚,故诗人感叹:“有客有客白其马”。次句写诗人问行人:“日倚垂杨问行者”,说明诗人已经把同僚送走,只身来到神泉宫,正站在神泉宫门前凝望。第三句是说诗人对同僚的依依惜别。第四句写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用《诗经·式微》中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情,意思是说:为什么不回家呢?因为诗人觉得离别之后,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别离之歌,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别离之景。“未归满耳闻别诗”,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离别的厌恶之感。“断弦再续情绪恶”,诗人又用琴曲来比喻自己的心情,说明诗人对这次离别的厌恶感已经达到了极点。“别酒重稔味如蜡”,诗人用“别酒”来比喻自己离别的情绪,表明诗人离别的情绪已经达到了极点。这两句诗人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载:“公至自会,乃免师。”郑玄注:“会者,谓鲁庄公自会稽还。”杜预注:“会稽者,会稽山也。”另一个是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里借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
五至八句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描写。诗人用“满镜愁云”来表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用“就令唤得山头月,照我离筵越愁绝”来表达离别的悲哀。这两句诗用典,一是《楚辞·招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另一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九至十四句是诗人对神泉宫景色的描绘。诗人先用“陶靖节”和“潘安仁”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感情;然后用“种秫满畦花满城”来形容神泉宫的美景;最后用“就令唤得山头月,照我离筵越愁绝”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全诗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