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随意以行,目惟心所视。
若必待使之,动行即相戾。
是故造自然,斯为理之至。
【注】
足:脚。目惟心所视:眼睛只注视心中的景物。
是故造自然:因此要创造自然界。
斯为理之至:这就达到了道理的最高境界。
【赏析】
《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谓袭明。”这里所说的恬、养、不有、不为、弗居等概念,都是道家的哲学观念或命题。所谓恬,就是安闲自得地生活;所谓养,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生长和变化;所谓不有,就是不要占有;所谓不为,就是不做非分之想;所谓弗居,就是不去追求什么。这些观念都是道家学说中的重要命题。
这首诗用“足”与“目”作比喻,说明人应当顺乎自然的本性,不可强求。“造物”一词,在古代哲学中,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作用。这里的“造自然”就是“顺天性”,即顺应自然规律行事。这样,“造自然”“顺天性”也就是顺乎自然的本性。“造自然”和“顺天性”是两个相近的概念,前者是指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后者是指顺应自然本性办事。这两个词语连用,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诗中的“是故”二字,是议论的开端,表明诗人已经把前面的意思总结为一般原理,并以此作为进一步论证的基础。“造自然”和“顺天性”是两个相近的概念,前者是指在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后者则是顺应自然本性办事。这两个词语连用,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们应当像双脚一样自由自在地行走,像双眼一样去观察事物。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那么我们的行动就会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道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