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者不视色,聋者不听声。
观其动作间,视听由心生。
一心苟有蔽,耳目绝聪明。
【注释】
- 瞽者不视色:盲人看不见颜色,故说瞽者。
- 聋者不听声:聋人听不见声音,故说聋者。
- 观其动作间:观察他的举止行动。
- 视听由心生:看、听都是心里的作用。
- 一心苟有蔽:如果心里有所偏颇,就会产生错误。
- 耳目绝聪明:耳朵和眼睛就会失明,失去听觉与视觉的灵敏。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盲人和聋人不能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却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领悟到他们的感受和思想。作者认为,人的视听功能是内心感受所决定的。
第一句“瞽者不视色”,用盲人说,他虽然看不见颜色,但他能通过别人的脸色来判断别人的喜怒哀乐。这表现了作者对盲人的同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盲人的敬爱之心。
第二句“聋者不听声”,用聋人来说,他虽然听不见声音,但他能通过说话人的语气来了解事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这同样表现了作者对聋人的敬重,也是对自己在耳聋的情况下仍能感知世界的一种自谦。
第三句“观其动作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盲人虽然看不见色彩,但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判断出对方的心情。聋人虽然听不见声音,但可以通过别人的话语理解事情的真相。这里,作者用“观”和“听”这两个动词来描绘盲人和聋人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最后一句“视听由心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视听功能是由内心感受所决定的。作者用“由心”这个词,把内心的感受和外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哲学观点:一切事物都是由内心所决定的。
这首诗通过对盲人和聋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他认为,人的视听功能是由内心感受所决定的,而不仅仅是由外在的事物所决定。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