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为世希氏,史牒鲜著名。
孰谓吾之邦,有以至孝称。
想其事双亲,诚恪通神明。
身后一抔土,世犹不敢轻。
乐公诚乐善,记名誓遗氓。
偶读灵禽碑,得之嘉不胜。
吾邦有盛德,岂宜久沉冥。
恨不访遗冢,下拜涕泣零。
又恨失名字,无以附汗青。
自伤无赢赀,傍建旌孝亭。
当使孝者见,事亲坚其诚。
且令顽悖儿,内愧面颊赪。
因兹或改行,为国省繁刑。
徒将拙言句,颂咏播芳馨。
蒿茨莫浪剪,牛羊勿妄登。
过者宜下马,呵护烦山灵。
【注释】
过:路过。至孝墓:指至孝公之墓。世希氏:世人罕知。史牒鲜著名:史书上很少有记载。孰谓:何尝。吾之邦:我的家乡。双亲:父母。诚恪:诚实恭敬。通神明:与天地鬼神相通。身后一抔土,世犹不敢轻:死后只留下一抔黄土,但人们也不敢轻易地轻视他。乐公:乐善好施的人。乐善:乐于行善。遗氓:遗留下来的百姓。偶读:偶然看到。灵禽碑:乐善公的墓志铭。嘉不胜:喜悦得难以言表。盛德:深厚的德行。久沉冥:长时间埋没。恨不:恨不得。访遗冢:去拜访他的坟墓。下拜涕泣零:磕头跪拜,泪流满面。失名字:忘记了姓名。无以附汗青:无法与历史记载。自伤:自责。赢赀:有钱财。旁建旌孝亭:在旁边建造了祭祀孝顺的祠堂。孝者见:孝子们可以看到。坚其诚:坚定地实践他们的孝道。顽悖儿:顽劣乖张的孩子。改行:改变自己的行为。省繁刑:减少繁琐的法律条文。拙言句:笨拙的语言。颂咏播芳馨:歌颂赞美。蒿茨(zhī):草木丛生的地方。莫浪剪:不要随意剪草除草。牛羊勿妄登:不要随便放牧牛马羊群。过者宜下马:经过墓地的人应该下马以示敬意。呵护烦山灵:让山神保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赏析】
此诗为七绝,写诗人游览孝感至孝墓后的感受。
开头两句,点题并总写,说孝感人世少有知晓,而孝感却有一位至孝之人。“至孝”二字,概括了全诗的主题。
中间四句是具体写这位至孝之人,从他的为人说起。“孰谓”三句,承上启下,说:“我哪里料到,我的家乡竟有如此一位至孝之人。”
五、六句,由赞及疑。“想其事”三句,说想到这个人对双亲的孝敬,自己都感到惭愧了,怎么还能在世上称道他呢?
七、八两句,由疑及叹。“乐公”二句,说这个至孝之人,乐于行善,把名姓记入墓碑,使后来的人得以记住他,传颂他的名字和事迹。
九、十句,又由叹转忆。“偶读”二句,说偶然间看到乐善公的墓志铭,觉得高兴得不能形容出来。“吾邦”一句,说自己的国家,国家有这样深重的德行,怎么能让它埋没呢?“忍不”二句,说不忍心不去探访一下乐善公的坟墓,磕头跪拜,流着眼泪。“又恨”二句,说又遗憾没有记下他的名字,没有办法把他与历史记载在一起。这两句是反语,说如果把他记下了,就可以让他的功德流传千古了。“自伤”三句,说自己虽然有钱财,但也要为他建祠立碑,使他的孝道得到弘扬。
十一至十三句,又回到赞语,说希望孝子们看到这座祠庙,坚定地奉行孝顺之道。“且令”三句,说也希望那些顽劣乖张的孩子,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脸上也红彤彤地惭愧起来。“因兹”二句,说因此也可以使他们改变邪僻的行为,为国家减少一些繁杂的刑法。
十四、十五两句,再回到赞语,说用笨拙的语言,赞美他们的美德。“蒿茨”三句,说他的墓庐周围长满了杂草,牛马也随意地来这儿吃草。“过者”三句,说过往的人要下车表示尊敬,山神也应该保佑着这块神圣的土地。
这首诗赞扬了乐善好施的至孝之人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希望人们能够像乐善公那样,践行孝道,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