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复倾三百杯,新年物色兴悠哉。
应怜远客此流落,故有幽人常往来。
楮刻三年殊未就,诗成七步可须催。
平生信笔多狂简,从此方知所以裁。
【注释】
席:指宴会。次:留作纪念。表臣:古代臣子进献给皇帝的奏章,此处指诗作。遗:赠给。明之:指作者的朋友,名字不详。仍:仍然。督:催促。
一日:一天。三百杯:形容饮酒之多。物色:指景物、风光。兴悠哉:兴致很高。应:怜惜、同情。怜远客:怜爱远方来的客人。此:这。流落:漂泊无依。幽人:隐居的人。往来:来往。
楮刻:用纸剪刻,泛指雕刻。三年:三年时间。殊未就:还没有完成。诗成七步:指写诗很快,才思敏捷。可须催:需要催促。信笔:随便地,不加思索地。多狂简:很多是粗率不精细的作品。裁:删改,修改。
【赏析】
这首《寄明之》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时为朋友明之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描述与友人饮酒作乐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句“一日复倾三百杯”,诗人回忆了与明之共饮的情景,描绘出一幅欢乐的场面。这里的“倾”字写出了饮酒的热烈,而“日”字则表现出了时间的长久。
第二句“新年物色兴悠哉”,诗人感叹岁月的流逝,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这里的“物色”一词,既指景色,又含有珍惜时光之意。
第三句“应怜远客此流落”,诗人以怜爱的口吻,表达了对远方来客的关心和慰问。这里的“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明之的深情厚谊。
第四句“故有幽人常往来”,诗人以幽人的意象,进一步描绘了与明之之间的友谊。这里的“幽人”一词,既指隐居的人,又含有亲近之意。而“常往来”则表明了诗人与明之之间深厚的感情。
第五句“楮刻三年殊未就”,诗人回忆了与明之共度的岁月,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这里的“楮刻”一词,既指纸张上的文字,又含有记录之意。而“三年”一词,则表明了这段友情的持久性。
第六句“诗成七步可须催”,诗人以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友情的赞美和期待。这里的“诗成七步”是一个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据传卫献公死后,大臣们争夺继承权,公子州吁乘夜逃去,卫大夫石碏派人追赶。他的儿子州鸠说:“吾闻君子不追逐不及之物。”石碏说:“余不能及州吁矣。”后来州鸠果然被追杀得七步,但并未追上。这里用来比喻诗人与明之之间的友情深厚,无需催促。
第七句“平生信笔多狂简”,诗人回顾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表达了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这里的“信笔”一词,既指随意写作,又含有随性之意。而“多狂简”则表明了诗人作品中常有豪放不羁的一面。
最后一句“从此方知所以裁”,诗人以感慨的口吻,总结了与明之之间的友情。这里的“裁”字,既有删改的意思,也有整理之意。而“从此方知”则表明了诗人在经历了与明之的分别之后,才真正明白了友情的价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