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出陜右,来升召公堂。
叹公不可作,只令吾道伤。
优哉听讼日,斯民歌乐康。
善教被南国,美荫馀甘棠。
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
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
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
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
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
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从自己的行役经历出发,追忆召公的政绩和德行,并抒发自己对先贤圣哲的崇敬之情。

诗中“我行出陜右,来升召公堂。”“陕右”指陕西南部地区;“升召公堂”,是说诗人在离开陕西后,来到了召公庙前。“叹公不可作,只令吾道伤。”表达了诗人对召公的敬仰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叹”字点出了诗人因召公而发出的感叹,“不可作”是说召公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业绩仍然影响着后世,他的德政仍然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左”、“右”指辅佐君王的人或事物。这两句诗是说:召公和周公一样,都是辅佐周武王、文王建立王朝的功臣。他们都是辅佐成王的重臣,他们的功绩都是值得后人景仰的。“善教被南国,美荫馀甘棠。”召公善于治理国家,其德政如甘棠之树一样,庇荫着南方各国。“善教”,即良好的政治教育;“甘棠”,即棠梨木,古人常用棠梨木制作官印、官服等。“南国”,这里指的是召公所治之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召公的赞美之情,认为召公的政治才能、道德品质以及他给百姓带来的利益,都如同甘棠树一般,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接着诗人又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召公的崇敬之情:“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召公和周公都是辅弼成王的重要大臣。“左右”,指辅助。“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意思是说:谁能知道这两位伟人的心思呢?他们的伟大形象将会流传千古,永远照耀天地间。

“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南”指南方,古代以孟为南,仲为北。“二南”是指《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大雅·大明》和《小雅·甫田》。“人不学二南”意谓人们如果不学习《大雅》《小雅》,就像蒙上脸孔一样。“其蔽”指其缺点。诗人用这种比喻手法,指出了学习《二南》的重要性和意义。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圣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学问,那么他的智慧就如同墙上的影子一样,只能看到影子而不能见到真实的东西。”这是告诫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要抛弃这些错误的观念。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的强调和推崇。

诗人转向歌颂召公的功德:“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太史”是指史官,“世家”是指世代相袭的家族。“源深者流长”意为一个家族如果世代传承、不断发展壮大,那么这个家族就会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家族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赞美。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公泽”指的是召公的恩惠和美德。“风烈”是指召公的风范和气度。“殊未央”意为召公的影响和风范并没有结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召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诗人再次表达了对召公的敬仰之情:“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再拜”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仰公”是指仰望着召公的画像。“冠佩犹煌煌”意为召公的画像依然辉煌耀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召公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召公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先贤圣哲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和价值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