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日景坐成曛,闻说清明在此晨。
花卉不宜愁眼看,勾芒能为几人春。
销磨志气多因老,点检交游半作尘。
欲向醉乡聊自适,病来还厌举杯频。

【注释】

迟迟:缓慢的样子。曛:夕阳的余晖。闻说:听说。花卉:这里指春天的花草。勾芒:主管农事之神。销磨:消磨,消耗。因老:因为年岁已高。点检:察看。交游:朋友、故旧。聊自适:姑且聊作宽慰。病来:生病以后。厌:讨厌。举杯频:频频饮酒。

【赏析】

《清明日作》是唐代诗人杜牧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清明时节所作的七律诗。此诗首联写清明时节的景象;颔联写春花美景使人不愁衰老;颈联写自己志气消沉,人生如梦,欲借酒浇愁;尾联写疾病缠身,更讨厌饮酒,只好暂且自我宽慰一下。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感情真切深沉,是一首抒情佳作,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首联写景,写“迟迟日景”而“坐成曛”。这“徐徐斜照”的景象,给人以一种朦胧的感觉。“迟迟”,缓慢的样子。“曛”,夕阳的余晖。《说文》:“曛,夕也。”《释名·释天》:“昏时谓之旦,日没而云中光色闇昧也。”这里的“日景”,当指夕阳的余晖。“坐成曛”,意思是说在这暮春时节,夕阳的余晖把一天的时光都染成了暗淡的颜色。“闻说清明在此晨”,这一句看似突兀,其实不然。“闻说”,听说的意思。“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之间,这时天气晴好,草木萌发,万物欣欣向荣,春意盎然。“闻说”句,说明作者对这一节令特别敏感,听到“清明”二字就想到这一天正是一年中的清明节,因此才说“闻说清明在此晨”。“迟迟”、“曛”二词用得十分工整,把景物写得生动而鲜明。

颔联紧承首联而来,写“不宜愁眼看”。“花卉”句承上“闻说清明在此晨”而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本应赏心悦目。但是作者却感到“不宜愁眼看”,为什么呢?原来“勾芒能为几人春”?这是说:春光美好,百花盛开,但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的。所以作者虽然看到春天来了,但想到美好的事物总会消逝,因而“不宜愁眼看”。这两句是转折关系的句子,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勾芒”句用典,《淮南子·天文训》:春神叫东方青帝曰勾芒,以木德王……勾芒之利,知雾解冰,甲坼敷荣,草木皆甲。“勾芒”句即用这个典故。勾芒是主管农业的神,他主宰着一年四季的变换和生长,所以作者说“勾芒能为几人春”,就是说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的。

颈联紧承颔联而来,写“消磨志气多因老”,“点检交游半作尘”。这两句是因果关系的句子,由前面的“不宜愁眼看”而来。由于看到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因而心情抑郁,意志消沉。“志气”,这里指意志与抱负。“点检交游”,点检,察看、检阅。交游,朋友、故旧。这句意思是说作者在仔细察看自己的朋友和故旧,发现他们大半已经去世。“多因老”,是说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人老了。这两句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

末联紧承颈联而来,写“欲向醉乡聊自适”,“病来还厌举杯频”。这两句是并列关系的句子,由前面的原因和结果而来。前面说到人老了意志消沉,于是作者想通过喝酒来排遣忧愁。但是酒并不能使作者摆脱痛苦和烦恼。相反地,酒能使人更加消沉。作者说:“欲向醉乡聊自适”是说想通过喝酒来排遣忧愁,“欲”,想。“自适”,使自己舒适。这一句是第一部分,下面一句才是第二部分。“病来还厌举杯频”,是说疾病缠身,更讨厌饮酒;“还”,反而。“频”,频频。这一句是第二部分,它承接前面的内容而来,意思是说:既然这样,那就姑且自我宽慰一下吧。这两句是并列关系的句子,意思相近,都是说:既然不能排遣忧愁,那就姑且自我宽慰一下吧。最后这两句,是全诗的收束之笔,既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又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而清幽,表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忧郁和孤独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