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屋连山麓,萧条去路斜。
卤田无美井,旱港足飞沙。
逃室多攲栋,残林有断槎。
荒墟人不见,墙角自开花。
【注释】过万泉县:即《万泉县作》一诗。邑屋连山麓,萧条去路斜:县城靠近山麓,荒凉的小路弯弯曲曲。卤田无美井,旱港足飞沙:盐碱地没有好的水井,干旱的水渠到处是飞沙。逃室多欹栋,残林有断槎:房屋倒塌倾斜,树木被砍伐殆尽。荒墟人不见,墙角自开花:荒芜的土地上没有人迹,只有墙角的花在开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荒凉景象的七绝。诗人在《万泉县作》中曾写道:“荒烟万里直西风”,“日落千帆何处来”。这首七绝,正是写于他任万泉县尉时所作。
“邑屋连山麓,萧条去路斜。”开篇两句点出郡城之近山而居,且道路不直,显得十分萧条。“邑”指州郡,“万泉县”,是唐代设置的一个县名。此句言县城靠近山麓,荒凉的小路弯弯曲曲。一个“连”字,写出了县城与群山紧紧相连的地理位置。这一句不仅为后文进一步描写提供了背景,而且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卤田无美井,旱港足飞沙。”第二联由远而近,描绘了万泉县的自然景观。“卤田”指盐碱地,这里指的是万泉县境内因气候和地形原因形成的盐碱化土地。“旱港”指干旱缺水的河流。“足飞沙”是说这些地区经常发生旱灾,河水干涸,到处是飞沙走石。这一联紧扣“万泉”二字,从自然条件方面突出了万泉县的恶劣环境。
“逃室多欹栋,残林有断槎。”第三联进一步描写万泉县的荒凉景象。“逃室”指破败不堪的房屋,“欹栋”即倾斜的栋梁。“残林”指被砍伐殆尽的树林。“断槎”指折断的树枝。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把万泉县的景象形象化、生动化。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一方面反映了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万泉县荒凉景象的厌恶情绪,以及他对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的思索。
“荒墟人不见,墙角自开花。”尾联两句,诗人以“荒墟”、“墙角花”作结,寓意深长。“荒墟”即无人烟的废弃之地。“墙角花”指墙角上生长的一种野花。诗人将“荒墟”与“墙角花”相对照,表明尽管万泉县地处荒凉,但却也有顽强的生存力量。“墙角花”虽然弱不禁风,但它却能从墙缝中挤出头来,顽强地生长着,这正是诗人所希望看到的生命的力量。这一联既是对前两联的总结,又是对后文的升华。
这首诗通过对万泉县自然风光和社会现实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边塞荒凉景象的厌恶之情,并借此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构思缜密,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风格质朴,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