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便收气自暖腹,厌见先浆动人目。
乘间萦思似秋虫,终日牵丝不成幅。
广文嗜好背时利,妙律开云发孤竹。
已惊垂蚓得鲸归,更愧并貂持狗续。
可嗟按剑夜投珠,何异剖岩朝泣玉。
昨宵月暗风凄凄,灯阴神物来听读。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时作者为国子博士,在长安与友人谢观相遇。谢观是当时著名诗人,名望颇高。诗中“老便收气自暖腹,厌见先浆动人目”二句写谢观对诗的酷嗜。谢观好学而博闻强记,他读书能过目不忘,故有“饱经忧患人书袋”(《旧唐书》卷一七六本传)之称。他的诗才也很出众,其《酬张侍御》诗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此二句即以谢观之博学强记比喻自己的学识浅薄,而以“厌见先浆”、“惊垂蚓”喻谢观之嗜学。
第三联写谢观之诗风。“广文”指国子监博士。汉宣帝时,始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生徒。太学生称博士为“师”,博士弟子为“广文”,故称国子博士为国子广文。谢观曾为国子博士,故称其诗为“妙律开云”。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曰:“‘妙律’二字,真可传神。”(《唐诗评选》卷三)。
第四联承上联而来。谢观虽好学,但并非“背时利”(投机取巧),而是重实际、重实效。“妙律开云”,即谓其诗如“孤竹”(一种美玉)之破云而出,清新脱俗。“鲸归”则指大鱼入海,隐指谢观之人品高雅。“并貂持狗续”典出《韩诗外传》卷八:“齐相晏婴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死之后,汝必贫困。若富贵有余,则吾墓木已拱矣。吾有子名曰士无,常欲富也,今也贫,必令无财也。’及晏子死,其子因饥寒而死,无资财,唯余壁衣得卖,乃请买地葬父。孔子曰:‘何为葬我?’晏子之子对曰:‘不敢不葬,实欲贫也。’孔子曰:’然乎?吾闻之也,君子去仁,恶于斯世;小人比周,容于粪土;期行胜心,怨于穷厄。安知仁义之所居?’”谢观之为人,正与此相反。“并貂持狗续”谓其虽好学,却能弃浮华,守清贫。
最后二句写与谢观夜谈的情景。“可嗟按剑夜投珠”用伍子胥事。《吴越春秋》卷四载:“伍子胥谏吴王勿伐楚,吴王怒,鞭之三百,使之行。夜半,子胥游于江边,闻岸上有一人行吟曰:‘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可以濯吾足。’公听不察,以为鬼语,方要斩之。后知其为人也,乃谢之曰:‘大夫自我谓也!虽然,子将奈何?”于是吴王赦之。”伍子胥夜投吴王之“明珠弹”即系此事。“何异剖岩朝泣玉”用伯夷叔齐事。《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谓二子曰:‘吾闻西伯善养老者,盍往求焉?’二人者立而不辞。须臾,太公至。二老者曰:‘何以养老?’伯夷曰:‘权且不遇。’二老者曰:‘孰为君?’曰:‘西伯。’‘何以为养老?’曰:‘冬日烈烈,夏热将至,食不甘味,避蚊虻,冲冒害身,饥渴就秽,而饮于河渭,此吾所以报也。’遂饿死于首阳山。”此处以伯夷、叔齐喻谢观。
【注释】
- 老便收气自暖腹 —— 意谓年老之人,内心收敛,精神自然感到温暖舒适。
- 厌见先浆 —— 指讨厌见到酒糟一类东西的气味。
- 乘间萦思似秋虫 —— “乘间”犹言趁空闲之时、闲暇之余。“萦思”指心思缠绕不定。“似秋虫”即如同秋天里的蟋蟀一样鸣叫不停。
- 终日牵丝不成幅 —— “牵丝”指织布时牵引丝线的动作。“不成幅”即指织布时丝线交织不牢,织不成布状。
- 广文嗜好背时利 —— 指国子监博士喜欢追逐时利,即追逐时势有利可图之事。
- 妙律开云 —— 意谓诗歌精妙绝伦。
- 已惊垂蚓得鲸归 —— “垂蚓得鲸”出自《庄子·外物》。“鲸归”即指鲸鱼回归大海。“已惊”是说谢观听到诗句后惊讶不已。
- 更愧并貂持狗续 —— “并貂”指并排穿着貂皮衣,以示显贵。“持狗续”指拿着狗尾巴毛来补衣服。此言自己比不上谢观,惭愧不如他。
- 可嗟按剑夜投珠 —— 用伍子胥事。《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王夫差败越于艾陵,召太宰嚭赐之属镂之剑,使子胥解剑受之……伍子胥喟然叹曰:‘呜呼!谗臣杀君,此天下之兆祸也。’遂自杀于吴市。”
- 何异剖岩朝泣玉 —— 用伯夷叔齐事。《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谓二子曰:‘吾闻西伯善养老者,盍往求焉?’二人者立而不辞。须臾,太公至。二老者曰:‘孰为君?’曰:‘西伯也。’‘何以为养老?’曰:‘冬日烈烈,夏热将至,食不甘味,避蚊虻,冲冒害身,饥渴就秽,而饮于河渭,此吾所以报也。’遂饿死于首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