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清甘出山麓,瓦釜贮泉烹豆粥。太行苦雾朝塞门,相与持杯暖寒腹。
集仙学士着绣衣,瑞节前驱光照玉。入境风生三十州,高廪临边溢红粟。
公台深静兵卫严,部吏趋承冠履肃。剪毛胡羊小耳肥,列瓮酿香浮蚁绿。
尽嫌豪侈彻丰俎,坐刻黳煤温冻足。拥炉招客学僧禅,争听敲鱼醒睡目。
太师论诗歌蟋蟀,千载遗音流晋曲。何曾方丈裂饼多,武子琉璃蒸乳熟。
只知齿颊快芳膻,岂料年龄愁嗜欲。但能举钵厌饥肠,便觉古风亲土俗。
君不见锦帐匝地石季伦,又不见冰澌渡河刘文叔。
灶间燎湿困滹沱,席上争先出金谷。岂惟暂饱济艰难,犹贵速成胜珠玉。
昔人不愿五侯鲭,今我何知九鼎肉。杜陵春晚把锄归,常喜朝盘堆苜蓿。
莫嗟粗粝百年飧,且免祸盈鬼瞰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漕运官员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及赏析:

  1. 石泉清甘出山麓,瓦釜贮泉烹豆粥。太行苦雾朝塞门,相与持杯暖寒腹。
  • “石泉清甘出山麓”:描述了泉水从山中流出,清澈甘甜。
  • “瓦釜贮泉烹豆粥”:用瓦罐储存泉水来煮豆子做粥。
  • “太行苦雾朝塞门”:描述了太行山上的雾气弥漫,早晨的雾气笼罩着边关。
  • “相与持杯暖寒腹”:相互举杯取暖,让彼此的肚子感到温暖。
  1. 集仙学士着绣衣,瑞节前驱光照玉。入境风生三十州,高廪临边溢红粟。
  • “集仙学士着绣衣”:形容学士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像神仙一样。
  • “瑞节前驱光照玉”:形容前导人员手持吉祥的节杖,光芒四射。
  • “入境风生三十州”:描述随着官员的到来,周边地区的风气也随之改变。
  • “高廪临边溢红粟”:形容仓库里的粮食充足,溢出红色小米。
  1. 公台深静兵卫严,部吏趋承冠履肃。剪毛胡羊小耳肥,列瓮酿香浮蚁绿。
  • “公台深静兵卫严”:描述了公台周围环境安静,守卫森严。
  • “部吏趋承冠履肃”:描述部下官员恭敬地跟随。
  • “剪毛胡羊小耳肥”:形容剪毛后的羊只体型肥美。
  • “列瓮酿香浮蚁绿”:形容酒坛排列整齐,酒液呈现出绿色,香气扑鼻。
  1. 尽嫌豪侈彻丰俎,坐刻黳煤温冻足。拥炉招客学僧禅,争听敲鱼醒睡目。
  • “尽嫌豪侈彻丰俎”:形容人们嫌弃奢侈浪费,将丰盛的菜肴吃完。
  • “坐刻黳煤温冻足”:形容坐在火炉旁烤火取暖,脚被冻得发痛。
  • “拥炉招客学僧禅”:形容邀请客人围着火炉一起打坐参禅。
  • “争听敲鱼醒睡目”:形容大家争抢着听敲鱼的声音,以此来唤醒困倦的眼睛。
  1. 太师论诗歌蟋蟀,千载遗音流晋曲。何曾方丈裂饼多,武子琉璃蒸乳熟。
  • “太师论诗歌蟋蟀”:描述太师谈论诗歌,蟋蟀的声音成为灵感来源。
  • “千载遗音流晋曲”:形容千年以来,这首歌曲仍然流传不息。
  • “何曾方丈裂饼多”:形容何曾和尚在寺庙里吃了很多饼。
  • “武子琉璃蒸乳熟”:形容武子的琉璃器皿中蒸熟了乳糜。
  1. 只知齿颊快芳膻,岂料年龄愁嗜欲。但能举钵厌饥肠,便觉古风亲土俗。
  • “只知齿颊快芳膻”:形容只知道吃美味的食物可以让人愉悦。
  • “岂料年龄愁嗜欲”:感叹年纪大了,对美食的欲望也减少了。
  • “但能举钵厌饥肠”:只要吃一口食物,就可以满足饥饿的感觉。
  • “便觉古风亲土俗”:觉得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更接近古代的风俗。
  1. 君不见锦帐匝地石季伦,又不见冰澌渡河刘文叔。
  • “君不见锦帐匝地石季伦”:形容石崇的豪华生活。
  • “又不见冰澌渡河刘文叔”:形容王济过河时的奢华场面。
  1. 灶间燎湿困滹沱,席上争先出金谷。岂惟暂饱济艰难,犹贵速成胜珠玉。
  • “灶间燎湿困滹沱”:形容家中做饭时炉火旺盛,烟雾缭绕。
  • “席上争先出金谷”:描写宴会上宾主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财富。
  • “岂惟暂饱济艰难”:表示仅仅暂时吃饱是远远不够的。
  • “犹贵速成胜珠玉”:强调速度和效率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1. 昔人不愿五侯鲭,今我何知九鼎肉。杜陵春晚把锄归,常喜朝盘堆苜蓿。
  • “昔人不愿五侯鲭”:形容过去的人不贪图富贵。
  • “今我何知九鼎肉”:表达自己对五侯鲭已经无法理解。
  • “杜陵春晚把锄归”:描写杜甫春天在杜陵种菜归来的情景。
  • “常喜朝盘堆苜蓿”:表示经常喜欢吃朝霞中摆放的新鲜苜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