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编文去取难,将渠例与白歌删。
后人要识心如铁,却向桃花赋里看。

【解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之作。“宋赋”,即宋代的赋体文,指作者所撰之作品。“姚子”指苏轼。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说: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曾用“环滁皆山也”开头,而后来有人却把这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欧阳修感到奇怪。他问:“是何意耶?乃知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里苏轼以“宋赋”为题,可能是受到此话的启发。“编”字下有“取”,“去”“与”二字下有“删”,说明苏轼所写之文,经过一番筛选,最后才定稿。“例”,指一般规律或法则。此处指写作的一般法则或规范。“白歌”,指民间歌曲,此处借指南朝梁元帝萧绎所作《玉树后庭花》一类的歌曲。“删”,删除,除去之意。“心如铁”,比喻意志坚定,心肠硬。“桃花赋”,指《桃花源记》一文。“桃花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该文描述了晋太元中(382),武陵渔人捕鱼遇险,误入桃源洞,遂迷不知返,竟至忘归。后人要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就应当学习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执着精神,而不是去欣赏那首《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更不要沉迷于那些庸俗的、虚伪的情欲之中。

【答案】

(1)姚子编文去取难,将渠例与自歌删。

注释:编写文章,取舍颇感困难,像一般的规律或法则,应该删减一些。

赏析:《东坡志林》云:“欧阳公作《醉翁亭记》,初成示予,予以‘环滁皆山也’为题,且曰:‘若属余为之,当 于前章 加一“也”字,其喜可知矣。’欧阳公笑而然之。此语诚善。盖天下之事,常出于人所忽者,而卒归于好者,惟文字最然。今夫天下事,非特不能出吾之所 料 也,虽能出吾之所料者,必不出于吾之所喜也。故《赤壁赋》之妙,不在赤壁而在大江;《赤壁赋》 之 妙 不在大江而在赤壁也。此理自不待言。若乃《醉翁亭记》之类,则又不然。盖天下之事本无关于我 者 ,而忽之则可,至于出之于余之所喜乎?亦必 有所 加 也。此所谓意内而言外者。欧阳公以为然,故尝取 《醉翁亭记》 之首句为《前赤壁赋》之题目,而其末二句为《后赤壁赋》之题目。此亦可谓善读书者也。然予谓欧阳公犹未尽于此也。夫《醉翁亭记》之文,其首尾二段尤佳。而欧阳公于其首段中乃以 己见 为 主,而不使宾主相形对举,而止称郡守太守、从事从事,以宾主之分不明。至于其末二段,乃全出己意,而与主人翁之心事不相照应。呜呼!《醉翁亭记》之文,其所以传于后世者如此。岂特 不足以 重厚醇深,抑且足以愧其为人矣。故予作《东坡志林》以攻之。欧阳公闻而笑曰:“子安得 此?”因曰:“虽然,子之论固善矣。”公于是不复疑焉。嗟乎!使公而信 之 乎?则是非之公也,是非之公也,是亦足矣。使公而疑之乎?则是非之不公也,是非之不公也,亦不足矣。呜呼!此理固宜如是也。昔范文正公作《五代史》及《唐书》,其序皆自言曰:“某之所著,盖 以备一家之法尔。”今观其书,其叙事之详略疏密,亦各有当。如范蜀公之叙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汉隐帝,皆不 以 人为言,而以国家言之;叙契丹、女真、西夏、金国之事,则皆不以其为夷狄而以中国之臣子言之矣。故《五代史》一书者,固未尝以某家之私言也。然而欧阳公犹以为不可。呜呼!是岂非所谓 意 外 而 故 为 言 耶?虽然,以彼三君之不为夷狄,而犹谓之夷狄;以彼三国之不为君臣,而犹谓之君臣者,则岂徒为范蜀公之罪人而已哉!故予尝谓:范文正公之为《春秋》,则亦可谓 良史 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