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
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
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打马赋诗
李清照忧国忧民情怀展现
- 诗句原文
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
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
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 译文注释
- 诗句一: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
- 关键词:佛狸、卯年、贵贱、流徙
- 翻译:佛狸(指金主完颜宗弼,即兀术)注定在卯年死去,无论贵贱都要四处流散。
- 赏析: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四处漂泊。
- 诗句二: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
- 关键词:骅骝、騄駬、时危、致此
- 翻译:眼前都是骏马,但在这样的乱世中,如何能真正实现远大的理想呢?
- 赏析:通过对比骏马的高贵与乱世的混乱,反映出李清照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 诗句三: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 关键词:老矣、谁能致、千里、相将过淮水
- 翻译:我已是年迈之人,但仍希望有一日能够跨越千里之外,回到故乡。
- 赏析:此句表达了李清照对家乡和过往生活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 诗词背景与创作意图
- 创作时间:李清照于宋代绍兴四年写下《打马赋诗》。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李清照五十一岁之际,正值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时期,她借“打马”喻意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 创作意图:通过描写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她在政治风波中的孤独和无助感。
- 艺术特色
- 用典巧妙:李清照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典故,如“打马图经”、“樗蒲”等,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 意象鲜明:诗中“打马”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篇,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使得整首诗歌富有张力。
- 赏析
《打马赋诗》是李清照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反映其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通过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进行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此外,李清照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研究她个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重要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