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词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劳急。
这首诗名为《上韩公枢密》,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
- 注释: 这三年的夏天,六月份的时候,天子(皇帝)长时间地在朝廷上处理政事。
- 赏析: 这句描绘了皇帝长期勤政的情况,表达了对皇帝勤勉治国的赞美。
第二句:“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 注释: 皇帝凝望着南方的天空,沉思着是否应该北征。
- 赏析: 通过描述皇帝的动作和心情,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深思和决策。
第三至第八句:“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 注释: 仿佛听到了皇帝的言语,就像众山之主和群臣一样。贤人怎么会没有一千个?时运已经遇到了大灾大难。
- 赏析: 这里表达了对贤人的赞扬以及对时局的看法,认为国家的困难时期到了,需要贤人来辅佐治理。
第九至第十七句:“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 注释: 不要刻写燕然碑文,也不要种植金城柳。难道没有忠诚孝顺的大臣,他们能体会到这种霜露的悲伤。
- 赏析: 强调了忠臣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困境的深刻理解。
第十八至第二十四句:“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 注释: 何必用食物来换取土地和玉帛?这些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 赏析: 这里的言辞尖锐,批评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贪婪。
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句:“谁当可将命,币厚词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 注释: 谁能承担起这个使命?虽然礼物丰厚,但言辞却更加卑微。四方诸侯一致表示赞同,这是皇帝所知道的。
- 赏析: 描述了皇帝对于能够承担重任的人的期望和认可。
第三十一句至第四十四句:“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夔。”
- 注释: 我(王之涣)是朝廷中的第一名人,我在春官担任过官职。我身兼百夫特的职位,行动足以成为万人的楷模。我在嘉佑年间和建中年间都担任过官职,那时的政策得到了像皋和夔这样的贤明官员的支持。
- 赏析: 王之涣在这里自谦,同时也表明了他的政绩和贡献。
第四十五至第六十四句:“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 注释: 匈奴人害怕王商的威望,吐蕃人尊敬李仪的儿子们。外族已经胆战心惊,这是您应该去应对的事情。您恭敬地双手合掌、低头行礼,接受了皇帝的命令。
- 赏析: 描述了对外族的统治和威信,强调了王之涣在外族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第六十五句至第八十二句:“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 注释: 我说我不敢回避艰难,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我的家和家人都不值得考虑,我的妻儿也不必再为我担忧。
- 赏析: 表达了对个人安危的淡然,以及对家庭责任的轻率。
第八十三至第九十二句:“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 注释: 我愿意奉行上天的旨意,也愿意秉承祖先的尊严。我将直接拿着皇帝的诏书进入黄龙城。
- 赏析: 表达了对皇帝旨意的遵从和对皇权的支持。
第九十三至最后四句:“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 注释: 单于一定会俯首称臣,前来迎接侍子。一个仁慈的君主正依靠信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像我这样狂妄的人就不要再请求出仕了。
- 赏析: 描述了对外族的态度,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统治者的信任。
这首诗通过对皇帝、大臣、外族等不同角色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理解和个人品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