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平生心,殆若鬼所魅。
兹游愧不早,危至失吾事。
佳辰秋正晴,有物不自秘。
晶荧丽初阳,浮动荐微吹。
幅巾方袍接,固可称傲吏。
跻攀敢惜力,卜筑岂无志。
稽首定明老,愿借一席地。
何在眼中人,不觉衣上泪。
【注释】
爱山:喜爱山。平生:生平,一生。殆:大概,几乎好像。兹游:此次游历。愧:遗憾,惭愧。危至:危险到了极点。失吾事:失去了我的事务。佳辰:美好的时光。秋正晴:秋天的天气晴朗。晶荧:晶莹明亮。丽初阳:照耀在初升的太阳上。浮动:飘荡不定。荐微吹:微微的风。幅巾方袍:用布做头巾,用布做长袍。固可称傲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傲视一切的官吏。跻攀:攀登。岂无志:难道没有志向?稽首:叩头。定明老:指唐代名僧定明禅师。一席地:一块地盘。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作者贬谪黔州(今属贵州)途中,与前诗相和,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全篇以“游”字贯穿,写自己游览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名利、权势的不屑,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开篇即言“爱山”之心,仿佛鬼魅所惑,这既是实写,又含有比喻之意,表明了作者热爱山林的真挚感情。
颔联“兹游愧不早,危至失吾事”,是说自己此次出游太晚了,以至于连自己的事情都顾不上了。“兹游”,即这次游历。“愧不早”,意思是“很惭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这次出游实在是太晚了,以致连自己的事务都顾不上处理了。
颈联“佳辰秋正晴,有物不自秘”,是说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天空格外晴朗,但那东西却不肯轻易示人,不肯轻易露出自己的踪迹。“佳辰”,美好的日子,这里指秋天的晴朗天气。“秋正晴”,即秋天的天气非常晴朗。“有物不自秘”,意思是说有东西不肯轻易地显露出来。“自秘”,即“不自秘”,意思是不肯轻易地显露出来,即不肯轻易地让人看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天空格外晴朗,但那东西却不肯轻易地显露出来。
尾联“幅巾方袍接,固可称傲吏”,是说自己穿着布做的头巾,穿着布做的长袍,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傲视一切的人。“幅巾方袍”,是古代儒生的一种装扮,即用布做头巾和长袍。“接”,连接,衔接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固可称傲吏”,意思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傲视一切的官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我穿着布做的头巾,穿着布做的长袍,但我自己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傲视一切的人。
整首诗通过叙述自己在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名利、权势的不屑,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