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弃官归,议者见各别。
去就须有名,岂独为卑亵。
折腰分当尔,柴米岂无说。
舍彼而处此,亦不苟自洁。
【解析】
1.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2.弃官归:辞掉官职回归故里。3.议者见各别:议论的人看法不同。4.去就(qǔ,取舍):去留,进退。5.须:必须,必要。6.贱亵:卑下、轻慢。7.折腰:弯腰屈膝,比喻低头顺从。8.分:考虑,思量。9.柴米:日常饮食用品。说:解释,说明。10.苟自洁:苟且地保持自己的清白。
【答案】
译文:
陶渊明辞去官职返回家乡,议论的人看法各不相同。
他辞官离去,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合适;陶渊明留下来工作,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合适。
陶渊明离开与留下,都需要有名望和理由,而不是仅仅因为地位低下而轻易改变主意。
陶渊明为了生计不得不弯腰屈服,但人们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可说的。
陶渊明舍弃了别人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也并没有因此随便地保持自己的清白。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退居田园后,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鄙弃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以陶渊明为例,表明了自己对于仕途的看法。“去就”是本篇诗题所要表达的关键概念,即对于仕与隐的选择问题。
开头两句说:“去就须有名,岂独为卑亵。”这里所说的“去就”,是指一个人是否应留在官场或离开官场的问题。“去就”二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思想历程和人生轨迹。在作者看来,陶渊明弃官归田,是值得肯定的。“去就须有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官场上做官与否,都应有正当的理由和名分。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权势或地位而去做官,那才是真正的卑下、轻慢,甚至可以说是无耻。
中间三句说:“折腰分当尔,柴米岂无说。”意思是说,陶渊明之所以要“折腰”做官,是因为柴米之贵,生活之艰。然而,陶渊明在做了几年官之后,便又选择了退归田园的道路。那么,为什么他当初要做官呢?对此,作者没有作正面回答。只是说,陶渊明既然已决心归隐田园,那当然就不会随便地保持自己的清白。
尾联说:“舍彼而处此,亦不苟自洁。”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选择了归隐田园,也就不必再顾忌什么名誉和清白了。
整首诗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不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