旰起禅房只杜门,忽思嘉客共论文。
连山雾雨密难解,隐耳雷霆惊乍闻。
我向图书端作蠹,子今胸抱欲吞云。
春堂谈笑能相就,为把沈烟细细焚。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珍视。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及赏析:
次韵招志宏见过
旰起禅房只杜门,忽思嘉客共论文。
连山雾雨密难解,隐耳雷霆惊乍闻。
我向图书端作蠹,子今胸抱欲吞云。
春堂谈笑能相就,为把沈烟细细焚。
注释:
次韵招志宏见过:这是一首诗,是作者在接到志宏的来访后写的一首应和之作。
旰起禅房只杜门,忽思嘉客共论文。
连山雾雨密难解,隐耳雷霆惊乍闻。
我向图书端作蠹,子今胸抱欲吞云。
春堂谈笑能相就,为把沈烟细细焚。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朋友来访的喜悦之情为主题。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书房环境,表达了对书籍的珍视以及与朋友共读时的愉悦心情。
首两句“旰起禅房只杜门,忽思嘉客共论文。”描述了自己早晨起床后的宁静生活,闭门谢客,独自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而忽然之间,想起远方的朋友,他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共同品味着知识的乐趣。
第三、四句“连山雾雨密难解,隐耳雷霆惊乍闻。”则描绘了窗外的景色变化,连绵的山脉被云雾笼罩,雷声隆隆,让人感到震撼。这种自然景象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和思考的深度。
第五、六句“我向图书端作蠹,子今胸抱欲吞云。”则进一步描绘了读书的情景:我自己在书桌旁如蛀虫般地啃食着书页,你如今怀抱着宏伟的思想,如同吞噬着天空一般无边无际。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也赞美了志宏胸怀壮志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行“春堂谈笑能相就,为把沈烟细细焚”则是对友情的赞美和期待。在春日的庭院中,他们可以自由地交谈和分享彼此的见解,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人感到非常温馨和满足。而为了庆祝这份友谊,他们决定将沉香点燃,共同享受这份温暖和安宁。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书房环境和与朋友的交往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