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风度世间无,炯若清冰置玉壶。
暂向霅川谋小隐,未应鲁国舍真儒。
平泉草木何须记,杜曲桑麻幸可图。
我亦新沾散人号,浮家正欲老江湖。

次韵叶少蕴内翰丈霅川上买得弁山石林二首

翰林风度世间无,炯若清冰置玉壶。

暂向霅川谋小隐,未应鲁国舍真儒。

平泉草木何须记,杜曲桑麻幸可图。

我亦新沾散人号,浮家正欲老江湖。

注释:

次韵:即和诗。叶少蕴内翰(叶梦锡),字少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曾任中书舍人。

浒(xǔ):水名。

弁山:山名,在浙江湖州长兴县西北。

石林:岩石群,在弁山上。

两首:指此诗中的前四句和后四句。

翰林:官名,唐、宋时为皇帝起草诏令的高级官职。这里指作者自己。

炯若清冰:明亮如水晶般清澈透明。

玉壶:古人用玉制的酒器,这里比喻人品高洁。

霅(zhu6):水名,即苕溪,在浙江杭州市。

谋小隐:谋求隐居。

鲁国:春秋时代鲁国的别称。这里指隐居之地,与“鲁国”同音。

真儒:真正的儒者。

平泉:汉末北海相孔融有“平泉四黎”之称,这里借指隐居之地。

杜曲:秦代杜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有杜陵,汉代改杜陵为杜邑,唐代又改名为杜曲,这里指隐居之处。

散人:指作者自己,古代以不仕为高,故称隐者为散人。

浮家:泛指漂泊不定的生活。

江湖:泛指广阔的江河湖海。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叶适在友人叶少蕴内翰叶梦锡的陪同下游览弁山、苕溪一带时写下的。叶梦锡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与叶适有着深厚的友情,他的《避暑录话》等著作中多次提到叶适。叶适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在《跋韩干马图》中说:“余于书画皆能之”,可见其艺术修养之高。叶适的诗作风格清新淡雅,语言简练含蓄,善于运用典故,富有哲理意味。这首《石林》就是典型的代表。

第一句“翰林风度世间无”,是说自己虽身居翰林学士之位,但却没有那种高傲孤僻的气质。翰林学士是朝廷的重要官职之一,地位尊贵,而叶适却自谦地说没有这种气质,足见他的谦逊和大度。第二句“炯若清冰置玉壶”,则是形容自己的品格如同晶莹剔透的冰块一般纯洁无瑕,可以像玉壶那样盛放美酒。这里的“炯”字,形容人的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清”字,则形容心地光明、胸怀坦荡。这两句诗既赞美了叶适的高洁品格,也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敬意。

第三句“暂向霅川谋小隐”,则是说暂时在霅川这个地方寻求隐居之所。霅川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叶适在这里寻找隐居之地,可能是因为厌倦了官场的纷扰,渴望过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这句诗既表现了叶适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无奈和矛盾。

第四句“未应鲁国舍真儒”,则是说不应该放弃追求真知灼见的机会去当鲁国的贤士。这句诗表达了叶适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他认为,作为一名学者,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放弃自己的良知。

第五句“平泉草木何须记”是说在平泉这样的自然环境里,草木的生长状态已经足够让人欣赏了。这里的平泉是指一个地方的名字,可能是在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城市或乡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六句“杜曲桑麻幸可图”,则是说虽然不能亲自种桑养蚕,但仍然可以想象在杜曲这样的田园风光中种植桑树和养蚕的情景。杜曲是指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最后一句“我亦新沾散人号,浮家正欲老江湖”,则是说自己现在刚刚获得了一个散人的身份,正打算在江湖之中度过余生。这里的江湖,既可以指长江和珠江,也可以指整个中国的广阔水域。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叶适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重视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