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渚何尝一日安,澧阳犹喜远江干。
帝妃降矣空遗佩,公子思兮欲采兰。
水带潇湘疑有雁,地连岭蜀苦无寒。
迂疏自笑谋身拙,却荷朝廷德意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语言表达及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所涉及的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到与选项相契合的诗句,然后解读诗句的意思,指出其使用的手法,最后再对整首诗做出总结评价即可。此题要求考生鉴赏诗人的写作技巧。“自蒲圻临湘趋岳阳道中作十首”,写诗人从蒲圻到临湘,再往岳阳,沿途所见所感。
首联“鄂渚何尝一日安,澧阳犹喜远江干”,是说作者来到鄂渚后心情并不平静,在澧阳还感到庆幸自己远离江岸。鄂渚,指湖北黄石市西长江边上的沙洲。这句诗中的关键词是“何尝”“一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而“犹喜”二字又写出了他对澧阳的留恋之情。颔联“帝妃降矣空遗佩,公子思兮欲采兰”,是说皇帝之妃已经降临,却留下空空的玉佩,公子思念她啊,想采来兰花给她。这里的关键词是“降矣”和“遗佩”。“降矣”,形容女子到来,这里暗含了诗人对这位帝妃的怀念;“遗佩”,指的是皇帝妃子留下的玉佩,这里暗含了诗人对帝妃的思念。颈联“水带潇湘疑有雁,地连岭蜀苦无寒”,“水带潇湘”是说长江水带着潇湘的气息,似乎还有大雁飞过;“地连岭蜀”是指湖南一带地势低洼,四川地势高耸。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疑”和“苦”。这里的“疑”字用得巧妙,暗示了诗人对大雁南飞的担忧;“苦无寒”表达了诗人对湖南地区气候炎热的无奈。尾联“迂疏自笑谋身拙,却荷朝廷德意宽”,是说自己迂腐迟钝,却能得到朝廷的恩泽。这里的关键词是“自笑”、“却荷”。这里的“自笑”表现了诗人自嘲的态度;“却荷”则表现了诗人对朝廷恩惠的感谢之情。
【答案】
译文:
我来到鄂渚心不安定,在澧阳还觉得离江岸很远。皇帝的妃子已经降临,留下空空的玉佩,我的公子思念她
啊,想采些兰花给她。长江水带着潇湘的气息,似乎还有飞过的雁群;湖南一带地势低洼,四川地势高耸。我却
显得迂腐迟钝,却得到朝廷的恩泽。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经过荆门三峡时所作。前四句写景抒情,中间四句写帝妃临江,最后四句写自己的感慨。首联点出
“临湘”,交代了行踪,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第二联由“帝妃降矣空遗佩”一句联想到“公子思兮欲采兰”,即以君
妃之思喻己怀之忧。“公子”指楚襄王太子横,《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见而说之曰:‘何为四方不一
若乎?’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欲采兰”即以公子之意比喻屈原之心。《文选》李善注《九辩》:“余不忍见
怀王之终也。”李周翰注《大招》:“怀王之终,余不忍观。”可知,“公子思兮欲采兰”一句当指怀王之死事。
三联由“水带潇湘疑有雁”一句联想到“地连岭蜀苦无寒”,即以雁鸣之哀喻己悲之凄。雁鸣于秋,而此时正值夏
季,故云“疑”。《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楚国人郑玄伯在秦晋之间听到雁声而叹曰:“他日吾闻尔禽必有声,今也
乃尔!”此即所谓“雁传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因魏齐欲杀之而亡命至秦,秦王问:“寡人闻先生贤,如
生有幸。”范雎曰:“臣里名张禄,尝闻秦围邯郸,曾为庸客说赵孝成主脱患于唇吻。”可见“雁”即“信”。古人认为鸿雁能报
书信,故称信鸽为“鸿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即项燕之后,楚将项梁之弟。
“地连岭蜀”即指岭南之地。“苦无寒”当指岭南炎热,而此时正逢酷暑。“却荷朝廷德意宽”一句当指屈原被逐之事。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3年),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放逐于江南。
创作背景:《自蒲圻临湘趋岳阳道中作十首》,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诗人从蒲圻到临湘,再往岳阳途中所作。
赏析:
诗人通过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以及楚襄王太子横、屈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