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提防。
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
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彊。

【赏析】

这是一首感慨国事的诗。诗人首先慨叹“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接着叹息“王室之艰危”“生灵之涂炭”,最后以“中原夷狄相衰盛”来概括,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首句“胡骑长驱扰汉疆”,写边关战乱,胡人铁骑长驱直入,骚扰了汉朝疆土。“庙堂高枕失提防”,说明朝廷没有防备,任由敌人肆意侵扰。“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这两句是说自古以来,中原大地被视为天府之国,如今却是战场。“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诗人认为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彊”,诗人感叹中原地区与胡人之间强弱更迭,而圣明的君主却总是自力更生,不断努力。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的感慨之情。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写战争场面:“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提防。”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汉朝的边疆被严重侵扰。朝廷官员们却高枕无忧,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抵御外敌。“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既然退守也不是明智的选择,那么该如何才能让敌人不敢侵犯呢?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并没有给出答案。

第三、四句则是对前两首诗的总结:“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彊。”中原地区的百姓饱受胡人的欺凌,而圣明的君主却依然坚持自强不息。这表明,尽管时局艰难,但只要国家能够坚持自强,就能够抵御外敌的侵扰。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的感慨之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人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