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潢池学弄兵,柄臣仗节到闽城。
布宣威德雷霆奋,慰抚烝黎雨泽倾。
鏖战指踪烦妙略,凯旋铙鼓震欢声。
灵旗径向江湖去,早定艰难底太平。
【注释】
奉送宣抚孟参政二首:作者为孟参政饯行而作。
赤子潢池学弄兵,柄臣仗节到闽城。
指:指点。
布宣威德:布施威严和恩惠。
雷霆奋:形容声势浩大。
指踪烦妙略:指挥作战时,巧妙的谋略使敌人疲于奔命。
鏖战:激战。
指踪:指挥作战时,巧妙的谋略使敌人疲于奔命。
径向江湖去:直向江湖而去。
底: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太平:天下大治。
赏析:
这是一组以咏物寄兴为特点的七言绝句组诗。前四首写诗人对闽地人民的期望,后一首写诗人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首篇“赤子潢池学弄兵”,意思是说像小孩学走路那样,不懂事的老百姓也拿起兵器来闹革命了。诗人把这种局面比喻成“赤子”,既写出百姓们的幼稚无知,又写出他们的淳朴可爱;“赤子”二字还暗含了作者的同情之心。诗人接着写道:“柄臣仗节到闽城”,意思是朝廷派有重权的大臣来到此地。这里把“柄臣”比作皇帝,是说皇帝亲临其境,亲自指挥这场斗争。“到闽城”三字,点明了斗争的地点。这两句诗,一方面写出统治者们对人民的压迫,另一方面又表明人民的斗争已经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下面两首诗都是写战斗。前首说:“鏖战指踪烦妙略”。这里“鏖战”二字,突出了战争的激烈程度。“指踪”二字,既写出了指挥者的英明神武,又写出了敌人的慌乱失措。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群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显示了统治者善于用兵、善于指挥的特点。后首说:“凯旋铙鼓震欢声”。“凯旋”二字,既写出了战斗的胜利,又写出了胜利的喜悦。“铙鼓”二字,既是对乐器的泛称,又是对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赞扬。这两句诗,既表现出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豪情壮志,又显示了统治阶级取得胜利时的得意洋洋。
最后一首是写战争的结束。“灵旗径向江湖去”,“灵旗”,即军旗。“江湖”指广阔的江海。这一句的意思是:我军的旗帜一直指向广阔的江海,一路高歌猛进,一路所向披靡。“早定艰难底太平”,意思是早日平定叛乱,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描写战斗场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统治者的希望和要求。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四句写人民起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后八句写战争的经过和结局。前六句写人民起义,后二句写战争的结局。前四句是总述,后四句是分述。从总到分再到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同时,这首诗又通过描写战斗场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统治者的希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