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顶方袍复旧仪,欣欣便觉众情熙。
可怜尽堕狙翁术,暮四朝三元不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时,先要读懂全诗的内容和思想内容,再结合题目中的“赏析”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来分析。

“游长芦见众僧已披剃”,这是写诗人来到长芦寺见到众多僧人都剃了光头的情景。“圆顶方袍”是佛教的装束,这里用来形容僧人的形象,也暗指佛教。“复旧仪”表明这些僧人恢复了和尚的仪态。“欣欣便觉众情熙”,诗人看到众僧都恢复佛家规矩的仪态,内心感到喜悦,觉得众僧的心情都很愉快。“可怜尽堕狙翁术”,这里的“狙翁”是指《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说有人养一只猴子,教它爬树摘果,猴子爬不上去就跳下来,爬上去又爬不上去又跳下来,这样反复几次后终于爬到树上去摘果子吃。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那些只知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行为的人。“狙翁术”即指这种不知变通、盲目照搬他人做法的愚顽行径。“暮四朝三不知”,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行“暮礼”什么时候该行“朝礼”。这里指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守戒(出家人)什么时候可以不守戒(俗人)。“不知”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无知行为的讥讽之意。

【答案】

①游长芦(或:游览长芦寺)②见众僧披剃(或:众僧都已剃了光头)③圆顶方袍复旧仪(圆顶、方袍——都是佛教中和尚的服饰)④欣欣觉众情熙(或:众僧的心情都很高兴)⑤可怜尽堕狙翁术(或:可怜的是那些只知道机械地重复别人做法的人)⑥暮四朝三不知(或: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守戒(出家)什么时候可以不守戒(出家))⑦不知(或:讥讽那些不知变通、盲目照搬他人做法的人)⑧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长芦寺见到众僧都剃了光头的场面,讽刺那些机械地模仿他人的愚蠢行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无知行为的讥讽和嘲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