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江南一蜀中,奋然廷议叱群公。
搀回天步虽良策,元是真皇听纳功。

【注释】:

  1. 谒寇忠愍祠六首:这是诗人在公元1208年(宋钦宗靖康元年)被金人俘虏北去后,流落南方时所作,共六首。寇忠愍是北宋抗金名将寇准的谥号,他因力谏而遭贬。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作于公元1208年的。
  2. 幸江南:指宋钦宗在金人的逼迫下,从开封迁都江南。
  3. 蜀中:指四川。
  4. 振臂:伸长胳膊,表示振奋,这里是比喻发愤图强、奋起的意思。
  5. 搀回天步虽良策:指宰相章惇提出的“绍述”主张,即恢复神宗时期的政治措施。但当时南宋朝廷已经屈服,所以章惇的“良策”不能施行。
  6. 真皇:宋钦宗的庙号,即高宗。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在公元1208年(靖康元年)被俘北去途中,途经四川时所作。当时宋室已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失地,国势衰颓。诗人目睹此情,感慨万分,遂写下了这首七律,以表达他的忧国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被掳北上的情景。“一幸江南一蜀中”,意思是说,有幸被掳至江南,不幸又到了四川。这两句表面上似乎与诗题无关,实际上却紧扣诗题——怀念忠臣寇准的祠堂。寇准曾因反对和议,力主抗金,被贬到南方。诗人被俘北去,途经四川时,不禁怀念起这位抗敌救国的名将来。
    颔联“奋然廷议叱群公”,表明诗人对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满,他们阻挠抗金复国大业。诗人认为,虽然章惇等人的建议很好,但朝廷已屈服于金人的淫威之下。因此,虽有良策,也无济于事。
    颈联“搀回天步虽良策,元是真皇听纳功”,是说即使有良策如搀扶皇帝回天之力,也只能算是暂时的成功,真正能够挽救危局的还是真宗皇帝。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朝廷的失望,以及对宋朝命运的忧虑。
    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元是真皇听纳功”,意思是说,只有真宗皇帝才是真正能够听纳忠言的人。诗人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对真宗皇帝的崇敬之情。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对于宋朝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情,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