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知道腴,寂乐忘世喧。
自从游宦来,常恐岁月捐。
愿从善知识,超然同晤言。
心清闻妙香,不必炉中烟。
竹实自鸾凤,腐鼠从乌鸢。
典籍亦可弃,鱼兔非蹄筌。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它表达了作者对禅学的理解,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禅悦知道腴,寂乐忘世喧。
注释:通过禅学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忘却外界世界的纷扰声。
赏析:这里的“禅悦”指的是通过禅宗修行达到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平静。而“寂乐”则是指远离尘世喧嚣后的宁静快乐。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通过禅宗修行获得的内心平和与满足的追求。自从游宦来,常恐岁月捐。
注释:自从开始为官以来,一直担心时间的流逝会带走一切。
赏析:这里的“游宦”指的是出仕为官。诗人表达了自己从政以来,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和担忧。他担心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担心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被消磨和消耗。愿从善知识,超然同晤言。
注释:希望能够得到一位贤良的导师,一起讨论学问和人生。
赏析:这里的“善知识”指的是贤良的导师或者老师。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能够找到一位能够指导自己、共同探讨学问和人生的朋友的强烈愿望。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和学术交流的重视。心清闻妙香,不必炉中烟。
注释:心境清净时,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香气;无需借助火炉之烟也能品味其真谛。
赏析:这里的“心清”指的是心境清净。诗人认为,只要心灵纯净无暇,就能闻到内心的香气。这种香气是无火烟熏炼而成的,不需要借助外在之物。这表现了诗人对于心灵净化和内在修养的重视。同时,这也暗示了禅宗修行中的“空”观念,即一切皆在心中,无需依赖外物。竹实自鸾凤,腐鼠从乌鸢。
注释:竹子结的果实是鸾鸟和凤凰所喜爱的,而腐烂的老鼠却成了乌鸦和秃鹰的食物。
赏析:这里用竹笋比喻人的才能,而将腐烂的鼠类比作不肖的人或事。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才德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品行端正者的推崇。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典籍亦可弃,鱼兔非蹄筌。
注释:珍贵的文献书籍也可舍弃;追求名利如鱼兔般短暂,不可拘泥于形式。
赏析:这里的“典籍”指的是古代的经典著作。诗人表示,这些书籍虽然珍贵,但并非不可舍弃。他提倡人们应该放下功利之心,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形式,而是要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