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中土,贝多凡几翻。
摩腾导其流,僧伽鼓其澜。
乃建窣堵波,高标屹参天。
划如五彩虹,上与青霄干。
兹塔更奇古,层檐俯通川。
江山递隐见,万象森回环。
公子抱远韵,登临眇风烟。
仰穿龙蛇穴,旁瞰日月悬。
茫茫悉细碎,寓目疑无全。
归来吐妙句,字字劳精甄。
嗟我方屏处,胜游阻清缘。
幸窥慈恩作,如见众宝山。
宗风久寂寞,纻絮何其寒。
安得师子吼,震此龙象筵。
关弓挟白羽,櫜鞬相周旋。
当分宝塔坐,一瞬三万年。
这首诗是王维对北禅寺塔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 诗句释义:
- 第一句:“佛教入中土,贝多凡几翻。” 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多次翻译。
- 第二句:“摩腾导其流,僧伽鼓其澜。” 摩腾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他的教导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第三句:“乃建窣堵波,高标屹参天。” 在这里“窣堵波”指的是佛塔。
- 第四句:“划如五彩虹,上与青霄干。” 形容塔像彩虹一样美丽。
- 第五句:“兹塔更奇古,层檐俯通川。” 这座塔非常古老且奇特。
- 第六句:“江山递隐见,万象森回环。” 这里描绘了山峦和江水在视野中的交替出现。
- 第七句:“公子抱远韵,登临眇风烟。” 诗人通过想象来表达自己登高时的感慨。
- 第八句:“仰穿龙蛇穴,旁瞰日月悬。” 诗人从塔顶俯瞰,仿佛穿越了龙蛇的洞穴,又看到了悬挂的太阳月亮。
- 第九句:“茫茫悉细碎,寓目疑无全。” 这里的“茫茫”表示广阔无边,而“细碎”则表示塔的细节之美。
- 第十句:“归来吐妙句,字字劳精甄。” 诗人在归来后创作出了优美的诗歌,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 第十一句:“嗟我方屏处,胜游阻清缘。” 诗人感叹自己正在休息,无法去欣赏这些美景。
- 第十二句:“幸窥慈恩作,如见众宝山。” 诗人庆幸能够看到这样美丽的建筑。
- 第十三句:“宗风久寂寞,纻絮何其寒。” 佛教的文化氛围已经很久没有兴盛了。
- 第十四句:“安得师子吼,震此龙象筵。” 这里用比喻表达了对某种声音的喜爱。
- 第十五句:“关弓挟白羽,櫜鞬相周旋。” 描述了士兵装备弓箭的场景。
- 第十六句:“当分宝塔坐,一瞬三万年。” 这里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感。
- 译文:
-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多次翻译。
- 摩腾引导了佛法,僧伽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 建造了这座寺庙的塔,它矗立于高空。
- 这座塔像彩虹一样美丽,它的顶部与天空相接。
- 这座塔更加奇特古老,它的层檐俯视着大地。
- 山脉和江水在视野中交替出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诗人登上高处,感受到了风烟的气息。
- 他仰望天空,仿佛穿过了龙蛇的洞穴,又俯瞰着悬挂的太阳和月亮。
- 他看到了塔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如此精致。
- 他回来后创作出优美的诗歌,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 他感叹自己正在休息,无法再去享受这些美景。
- 他庆幸能够看到这样壮丽的建筑。
- 佛教的文化氛围已经很久了,但仍然很寂静。
- 他渴望听到如同龙狮一样的声音,以此来激励自己。
- 士兵们携带着弓箭,他们相互之间展开了战斗。
- 我们应该像保护这座宝塔一样保护它,因为它见证了三千年的变迁。
-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北禅寺塔的雄伟壮丽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诗人通过对塔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佛法的领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划如五彩虹”和“上与青霄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此外,诗中的一些词语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僧伽”、“龙象筵”等,都体现了佛教的信仰和文化特色。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歌,让人读之既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又能体会到佛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