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犹裌衣,泽国信殊候。
连阴不复开,似欲无晴昼。
涓涓檐间滴,駃駃渠中溜。
苍生环堵完,遑恤吾庐漏。

【注释】

中夏:夏季。裌(yú)衣:单薄的衣服,指夏天的衣衫。

泽国:泛指水乡。信殊候:果然不同寻常。

连阴:连绵不断的阴云。不复:不再。似欲无晴昼:想不想晴天。

涓涓:细流声。檐间:屋檐下。滴:水滴落下来的声音。駃駃:水流声。渠:渠道,指小河。中溜:水流在渠道中的流水声。

苍生:老百姓。环堵:环绕墙壁,形容家室。完:完整。遑(huáng)恤吾庐漏:哪有闲心思管我的屋子漏雨。遑恤:顾念。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因避安史之乱由东鲁(今山东诸城一带)迁居江西吉州的途中所作。诗人以景托意,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时局动荡不安、战火频繁,以及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首联“中夏犹裌衣,泽国信殊候”,诗人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画面。盛夏时节,江南地区依旧穿着单薄的衣装,而此时水乡之地却已经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气候异常,雨水充沛,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点。

颔联“连阴不复开,似欲无晴昼”,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水乡地区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这种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颈联“涓涓檐间滴,駃駃渠中溜”,诗人通过描写屋檐下不断流淌的水珠和渠道里的流水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水乡地区的潮湿环境。这些细微的景象都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做好了铺垫。

尾联“苍生环堵完,遑恤吾庐漏”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他关心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而不是自己的家园是否漏雨。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地揭示了战乱时期社会的现实面貌和个人内心的感受。同时,诗人也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博大的情怀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和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