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湖望不极,秋色蔼残阳。
洲渚云沙白,菰蒲霜叶黄。
飞帆适沅澧,回雁过潇湘。
楚客经行处,依然兰芷香。

【注释】

去岁:去年。道:走。巴陵:即岳阳,今属湖南。登楼:登上岳阳楼。望:远眺。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真:确实。天下之壮观也:真是天下的壮美景色啊。孟浩然:唐代诗人。气蒸云梦泽(mèng):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安陆县西北。泽,沼泽地。波撼岳阳城(cheng)之句:指杜甫《岳阳楼记》中“浮阳春春江水连下千里,波撼岳阳城”的诗句。孟浩然的诗说:“春潮涌云梦泽,秋色满洞庭。”这句是说自己对孟浩然诗句的追忆和赞叹。

重湖:即洞庭湖,因湖面广阔,故称。望不极:望不到尽头,形容景色极为壮美。秋色蔼残阳:秋天的色彩映照着残阳。蔼:弥漫。残阳:落日。

洲渚:水中的小岛或沙洲。云沙白:云烟迷蒙,沙洲一片白色。菰(gu sī)蒲:水生植物,茎叶可食。霜叶黄:霜打过的荷叶变黄了,泛着枯黄的颜色。

飞帆适沅澧(yuān lǐ),回雁过潇湘:船帆飞驰驶入沅水和澧水之间。回雁:归雁,比喻北来南往的行旅。潇湘:两湖间一条大河,即湘江。

楚客经行处:经过楚国境内的人们。楚:古国名,这里泛指南方一带,代指湖南、湖北等地。依然:依旧,仍然。兰芷(zhǐ):两种香草,兰与芷同为香草,古人常用以比喻高洁的人品。

赏析:

此诗为诗人去年底登岳阳楼观洞庭湖时所作。诗的前半部写景,后半部则抒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诗四联,首联点出题意;颔联紧承前意,描绘洞庭湖水天一色的壮美景色;颈联借景抒情,写出了行舟顺水而下的愉悦心情;尾联则由眼前景物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目的。“去岁”,表明这是作者去年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道巴陵”,说明是在岳阳游览;“登岳阳楼”则点明了此行的目的;“以望洞庭”,表明是为了观赏洞庭湖而登上岳阳楼的。

第二联紧承上联,描绘洞庭湖浩瀚无际、壮美无比的景象。“望不极”既表现了洞庭湖水势浩淼、无边无际,又暗示了作者的惊叹之情;“秋色蔼残阳”,则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湖面上残阳斜照,湖岸上的草木呈现出一派萧瑟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洲渚云沙白”描写了湖中小岛上白色的云霞;“霜叶黄”则描绘了湖面上飘荡着的落叶黄叶,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而“菰蒲”一词,则点明了此时正值秋季。这些描写既展现了洞庭湖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之情。

最后两句则由眼前景物引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飞帆适沅澧,回雁过潇湘”描绘了船只行驶在沅水和澧水之间的场景;“楚客经行处,依然兰芷香”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怀念故乡时闻到兰花与芷草香气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