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有常理,恩威抚要荒。
胡为决藩篱,坐使寇及堂。
凭高寓远目,中原气苍茫。
昔时冠盖地,今日争战场。
玉辇幸朔漠,金碗出北邙。
腐儒献奇策,碧衣坐称昂。
傥无济时略,何以绥四方。
苍生未苏息,慨叹情内伤。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全诗,理解其思想情感。

“和渊明拟古九首”,这是一首拟古诗。题目是后人加的。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因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等职而郁闷不平。他写了一组七言诗,名为“拟古十九首”,并自题为“古之常情”。这组诗共十九首。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曾受到朝廷排斥和打击,因此,他的诗多表现出对现实不满和对现实的反抗之情。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第一句“立国有常理”:意思是说,国家有它存在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国家的治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第二句“恩威抚要荒”:恩惠与威压是用来安抚边疆地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国家要恩威并用来安抚边疆地区。第三句“胡为决藩篱,坐使寇及堂”:怎么轻易地断绝边防线呢?结果却使得敌人直捣我朝的都城。这里说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唐朝将领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的事情。第四句“凭高寓远目,中原气苍茫”:凭高而望,只见大漠辽阔,令人感到茫然。这里是说,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只看见茫茫的大漠,令人感到茫然无际。这里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第五句“昔时冠盖地,今日争战场”:昔日是文官武将聚集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争夺之地。这句的意思是说,昔日是文武官员聚集的地方,如今却是兵戎相见的战场。第六句“玉辇幸朔漠,金碗出北邙”:皇帝乘坐着华丽的车子到北方去打猎,用金碗盛着食物从山冈上走下。这里的朔漠指北方边塞地区,即沙漠。第七句“腐儒献奇策,碧衣坐称昂”:一些迂腐的读书人献出了他们的奇计妙策,穿着碧绿色衣服的人坐着夸耀自己多么英武。第八句“傥无济时略,何以绥四方”:如果缺少了治国安民的良策,怎么能安抚平定天下呢?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缺乏治理国家的方法,那么就不能安抚平定天下。第九句“苍生未苏息,慨叹情内伤”:百姓们还没有得到安宁,心中充满了哀叹,感慨万分。整首诗的意思是说,诗人看到中原一带荒凉的景象,心中充满感慨。

【答案】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和渊明拟古九首》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题目是后人加的。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因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等职而郁闷不平。他写了一组七言诗,名为“拟古十九首”,并自题为“古之常情”。这组诗共十九首。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曾受到朝廷排斥和打击,因此,他的诗多表现出对现实不满和对现实的反抗之情。此诗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联“立国有常理”,“立国”指治理国家。诗人强调国家必须按常理来治理。“恩威抚要荒”,“恩威”,即恩惠与威势,指统治者对人民施以恩惠,同时辅之以刑罚;“要荒”指边远荒僻地区,也泛指全国。诗人认为,国家要恩威并用来治理边远荒僻地区,使之安定繁荣。

颔联“胡为决藩篱,坐使寇及堂”,“胡为”,何苦;“决藩篱”,指断绝边防;“坐使寇及堂”,“寇”,指外敌;“及”,到达。诗人指责统治者为何轻启战端,以致导致边境战争不断,百姓遭殃。尾联“昔时冠盖地,今日争战场”,“冠盖地”,指文武官宦聚集之地;“争战场”,形容战争激烈残酷,到处都在打仗。诗人感叹昔日文官武将聚集之地变成了争夺之地。尾联还进一步指出,由于战争频繁,中原一带变得一片荒凉,老百姓没有安宁之日,内心充满了哀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