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非知务功何有,见必先几义始精。
饭放不应论齿决,水来安可病渠成。
高才况自当名世,大业终期至太平。
可惜良时难再得,东山应不负苍生。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刘克庄,他的作品多表现出一种壮阔的情怀和豪迈的气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译文:
治理国家并非仅仅追求功利之事,而是应该先了解形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事情开始时就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批评,那么他就无法进步。
水来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生病,因为我们已经有所准备。
一个人的才能越高,他就更应该承担起名垂青史的责任。
大业最终能够达到太平盛世,这是所有人的期望。
可惜的是好时光并不总是有第二次,我们应该珍惜并努力不辜负这个时代。
注释:
- 效尧夫体:模仿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风格(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 治非知务功何有:治理国家并不是追求功利的事情。
- 见必先几义始精:看到事情的发展,必须先理解它的含义,才能深入理解。
- 饭放不应论齿决:比喻说,吃饭不应该用年龄来决定谁该吃。
- 水来安可病渠成:比喻遇事要有准备,不能因为事情发生了才去应对。
- 高才况自当名世:拥有高超的才能的人,自然会被载入史册。
- 大业终期至太平:伟大的事业最终会实现太平盛世。
- 可惜良时难再得:可惜的是美好的时机不会再次出现。
- 东山应不负苍生:东山指隐居之地,这里指隐退后仍然能为民众谋福利。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他认为治理国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利,而是要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他还强调了预知未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先预见到可能发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对人才的重视,认为拥有高超才能的人应该有更大的责任和成就。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这种关心和责任使他愿意为公众的利益而奋斗,这也是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一种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