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久埋没,洪炉为再烧。
曾因土花缺,不逐血魂销。
拟借庖丁手,宁悬笔吏腰。
柔铅勿多忌,一割定相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首先读懂全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然后逐句翻译并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及效果;最后鉴赏作者的情感态度。

(1)

“寇彦时自历下归携古铁刀白石压尺见赠因以二诗答之”是全诗的第一部分,写诗人收到寇彦时的赠物后作答。寇彦时送的是一把刀,所以诗人写了《谢寇彦时白石刀》。寇彦时是唐代人,他写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2)

“战地久埋没,洪炉为再烧”意思是:久被埋藏的兵器被重新发现,就像在熊熊烈火中再次炼制一样。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久被埋藏的兵器比作被重新发现的战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久被埋藏的兵器的锋利、锐利。

(3)

“曾因土花缺,不逐血魂销。”意思是:曾经因为泥土上没有刀锋而无法使用,但并不因此失去它锐利的特性。这里的“土花缺”指的是刀锋上的锈迹。

(4)

“拟借庖丁手,宁悬笔吏腰。”意思是:我打算借给厨师来打磨一下,宁愿让官吏悬挂着它。这两句运用典故,把刀比作庖丁的刀和庖丁,把人比作庖丁,用典言志,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官场,但依然保持着一颗清直的心。

(5)

“柔铅勿多忌,一割定相饶。”意思是:不要担心刀刃过于锋利会伤人,只要用它去杀敌人就可以了。“柔铅”指刀。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必担心刀刃过于锋利会伤人,只要用它去杀敌就行了。这几句的意思是:尽管我身处官场,但我依然保持着一颗清直的心。

【答案】

译文:

久经战乱的兵器被重新发现,就像在熊熊烈火中再次炼制一样。曾经因为泥土上没有刀锋而无法使用,但并不因此失去它锐利的特性。我打算借给厨师来打磨一下,宁愿让官吏悬挂着它。不要担心刀刃过于锋利会伤人,只要用它去杀敌人就可以了。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收到寇彦时的赠物后作答。寇彦时是唐代人,他的赠物不是寻常之物,而是一把久经战乱而重见天日的刀,所以诗人写了《谢寇彦时白石刀》。寇彦时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物,所以寇彦时赠刀,自然非同小可。

首联写寇彦时赠刀,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的前半部分写收到寇彦时的赠物后作答。诗人在回答时说:“久在战地埋没,如今又重见光明。”这是诗人对寇彦时赠刀的赞美,同时也是他对战争的看法。寇彦时所赠之刀,是他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是他用生命换来的,也是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斗得来的,所以它是珍贵的。诗人对寇彦时赠刀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

颔联承前启后,承接上文,进一步说明自己对寇彦时赠刀的感激之情。“因土花缺”是指刀锋上没有刀锋,“不逐血魂销”是指刀锋上的血还没有干涸。诗人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刀锋上没有刀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久被埋藏的兵器的锋利;第二个比喻是说刀锋上的血还没有干涸,这也是对刀锋的赞美。这两个比喻都是用刀锋作喻,但是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一个说的是刀锋上没有刀锋,一个说的是刀锋上的血还没有干涸。两个比喻都写出了刀锋的特点,而且都是从侧面描写刀锋的特点的,这就使得读者更加具体地了解刀锋的特点。诗人通过对刀锋特点的描写,从而引出下文的内容。

颈联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内容,进一步说明自己对寇彦时赠刀的感激之情。“拟借庖丁手,宁悬笔吏腰。”意思是:我打算借给厨师来打磨一下,宁愿让官吏悬挂着它。这两句运用典故,把刀比作庖丁的刀和庖丁,把人比作庖丁,用典言志,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官场,但依然保持着一颗清直的心。

尾联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内容,进一步说明自己对寇彦时赠刀的感激之情。“柔铅勿多忌,一割定相饶。”意思是:不要担心刀刃过于锋利会伤人,只要用它去杀敌人就可以了。“柔铅”指刀。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必担心刀刃过于锋利会伤人,只要用它去杀敌就行了。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道出诗人对寇彦时赠刀的感激之情,表现出诗人清正廉洁的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