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称廉吏,谁欤起衅端。
州符需赋急,军饷及期难。
节义扶浇俗,朝廷赠大官。
邑人崇庙像,犹似发冲冠。
注释:
百里称廉吏,谁欤起衅端。
州符需赋急,军饷及期难。
节义扶浇俗,朝廷赠大官。
邑人崇庙像,犹似发冲冠。
译文:
百里挑一的清廉官吏啊,是谁挑起祸根?
州府的公文催得紧,军队的粮饷交期难。
坚守节操捍卫正义,拯救浇薄的风气,朝廷因此赠予高官厚爵。
百姓敬仰他的画像,仿佛在为他愤慨不已,要拔剑冲冠。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一位清官的诗作。诗人以“百里”来形容这位清官的廉洁,他的行为就像百里挑一的官员一样,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这位清官却因为某些事情而得罪了某些人,导致他的名誉受到了损害。诗人对此表示惋惜和不满,他用“州符需赋急,军饷及期难”这两句来表达对这种状况的不满。这里的“州符”、“军饷”等词语,都是古代官场中常用的词汇,代表着官府的职责和需求。诗人认为,这些职责和需求应该由清官来承担,而现在却因为一些不公正的事情而变得难以完成。
接下来的两句诗,“节义扶浇俗,朝廷赠大官”,则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官的敬仰之情。这里的“节义”指的是清官所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和正义感,而“浇俗”则是指那些败坏的社会风气。诗人认为,正是因为清官的存在,才使得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得以改善。同时,朝廷也因为他的忠诚和勇敢而给予了他高官厚爵的赏赐,这也体现了朝廷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最后两句诗,“邑人崇庙像,犹似发冲冠”,则是对清官的追忆和缅怀。这里的“邑人”指的是当地百姓,而“崇庙像”则是对清官的纪念和崇拜。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清官的怀念之情,仿佛看到了他在生前为百姓服务的场面。同时,诗人也用“犹似发冲冠”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愤怒和激动之情,表达了自己对清官被陷害的悲痛和不满。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敬意的诗作,通过对清官的描述和对其遭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官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