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宁俯仰,自觉住山非。
旧业双松在,初秋一锡归。
从人借茶具,就日补寒衣。
不见新诗久,朝来叩我扉。

注释:

  1. 然上人还松台:然而,我的好友回到了松树下的住所。
  2. 白头宁俯仰:我的头发已白,但依然可以自如地左右看视。
  3. 自觉住山非:我自觉住在这座山上并不适宜。
  4. 旧业双松在: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松树。
  5. 初秋一锡归:初秋时节,他回到了家乡。
  6. 从人借茶具:他从别人那里借用了一些茶具。
  7. 就日补寒衣:趁着阳光正好,修补了冬天的衣物。
  8. 不见新诗久:好久没有见到他的新诗了。
  9. 朝来叩我扉:早晨来敲我的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隐居生活画面,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句“然上人还松台”,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位隐居山林的高人。这里的“松台”象征着高洁、清雅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白发、低头俯视与山间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自觉住山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认为自己虽然住在山中,但实际上并不快乐。这里的“非”字,既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也反映了诗人对内心真实感受的无奈和迷茫。
    第四、五两句“旧业双松在,初秋一锡归”则是对隐居生活的详细描绘。这里的“双松”象征着坚韧不屈、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而“一锡归”则表示回归故乡、重拾旧业的决心。诗人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坚定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第六、七句“从人借茶具,就日补寒衣”进一步展现了隐居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这里的“借茶具”和“补寒衣”都是隐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最后两句“不见新诗久,朝来叩我扉”,则是对诗歌主题的再次升华。诗人通过表达自己长时间不见新诗,以及早晨敲门的情景,强调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