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伐奇谋詟可汗,归来犹著侍臣冠。
燧林草色供诗思,凤沼春波滟笔端。
谁谓玉堂真学士,暂临桂管小长安。
元戎十乘无遄迈,上阁宣麻句已团。
送范至能帅桂林
口伐奇谋镇可汗,归来犹著侍臣冠。
燧林草色供诗思,凤沼春波滟笔端。
谁谓玉堂真学士,暂临桂管小长安。
元戎十乘无遄迈,上阁宣麻句已团。
【注释】:
①口伐奇谋詟(yǎn)可汗:意即口诛笔伐,制止了异族的侵扰。
②归:回到朝廷。
③侍臣:指在朝的大臣。
④燧林:指桂林一带,因多产火硝而得名。
⑤凤沼:指翰林院。
⑥元戎:将军。
⑦上阁:到内阁办公。
⑧宣麻:发布诏令。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其朋友范至能出守桂林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送别为题,但并不直接写离愁别绪,而是从对方出发,先赞扬对方的才能和品德,然后写对友人的期望及祝愿之词。
“口伐奇谋镇可汗,归来犹著侍臣冠。”首联写范至能平定边患,凯旋还朝,仍戴着侍臣的冠帽。这两句赞颂了范至能平定边患、安定国家的功劳。“口伐奇谋”四字用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数请汉王发兵而东,信自称知楚兵强,则北居洛阳面封,背为负海之国,让汉王北;若楚兵败,必折而望南,此亦信之一策也。”韩信劝刘邦不要北上攻楚,要待时机成熟再进兵。这里借用典故,称赞朋友的智谋和胆略,并表示自己虽不能像韩信一样建树战功,但却愿做他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颔联写范至能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不居功自傲,也不炫耀自己的才华。“燧林”句写他治下的桂林风光秀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凤沼”句写他在翰林院里,春风拂煦,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使他文思泉涌,笔下生辉。尾联写范至能在桂州期间,政务繁忙,但他不忘向皇帝汇报工作情况,说明他忠于职守,勤勉尽责。
“谁谓玉堂真学士,暂临桂管小长安。”颈联紧承前二句,进一步赞美范至能的政绩。“谁谓玉堂真学士”,是说范至能并非只是一个读书人,而是一位真正的学士。“玉堂”,指尚书省,当时范至能任尚书省右丞兼御史中丞。“小长安”,指桂林。“小长安”是比喻,用来形容桂州的繁荣与繁华。“元戎”三句写范至能治下的桂州,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这两句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突出了范至能治理下的桂州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
尾联写范至能在桂州期间,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不忘向皇帝报告工作情况,说明他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同时,这也是对他寄予厚望的表现。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他美好前程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