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首孤云断,坳塘绿水周。
萤光不欺夜,虫织自悲秋。
早雁离离度,归舟泛泛流。
萱苏共摇落,底处是忘忧。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夜行的图景。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平仄协调、韵律鲜明。诗人抓住“孤、断”“周、绿”等字眼,把山岭上那一抹淡淡的孤云写得有声有色,把塘边那一圈圈泛着绿波的水面写得生机盎然。萤火虫在黑夜中飞舞,不欺暗夜之光;秋天到了,虫儿们织起丝网,自叹身世多悲凉。大雁南归过境,船儿随波荡漾;萱草花凋零飘落,何处能寻到忘忧?

首句“陇首孤云断”,点明时间与环境:傍晚时分,诗人行至陇山之巅,只见天空中的云朵像断了似的,在夕阳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片淡雅的灰色。陇首,指陇山之首。

次句“坳塘绿水周”,写近景。诗人来到一个地势较低的地方,只见四周环水的池塘里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坳(ào),低洼之地;周,周围。

第三句“萤光不欺夜”,描写了夜晚的情景。诗人看到,在夜色里,萤虫发出微弱的光,它们在黑暗中飞行,并不因夜色而迷失方向。这两句诗写出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景。

第四句“虫织自悲秋”,描写了昆虫的悲哀。蟋蟀、纺织娘等小动物开始结伴为生,但它们的鸣声却充满了悲伤。诗人用“自悲秋”三字来概括这些小动物的心情,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苦短的感叹。

第五句“早雁离离度”,描写了大雁南飞的景象。早雁,即雁群中最前面的一只,它率先向南飞去,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这里,诗人借大雁南飞的壮美景象,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六句“归舟泛泛流”,描写了船只行驶的景象。诗人乘坐的小舟随着流水缓缓前行,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晚秋景色。

尾联“萱苏共摇落,底处是忘忧?”,以问答的形式结束全诗。萱草是一种生长得很慢的植物,它的叶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诗人看到这片茂盛的萱草花丛,不禁想起了那些在忧愁中度过的人。他问道:“你们这些花儿到底在哪里才能找到快乐无忧地绽放呢?”这里的“忘忧”,既是对萱草花的赞美,也是对那些在忧愁中度过的人的祝愿。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 理解诗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夜行的图景。诗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2. 分析关键词汇。孤、断、周、绿、欺、悲、离离、泛泛、苏、摇落、忘忧等词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景物和情感。3. 赏析诗句。如“孤云断”运用拟人手法,将天空中的云朵描绘成一种孤独而坚定的形象;“萤光不欺夜”则通过对比的方式,突显出萤火虫的勇敢和坚定;“早雁离离度”则通过动态描绘,展现了大雁南飞的壮观景象。4. 根据诗句进行赏析。如“夜出溪上”一句中的“夜出”二字,既表现了时间的深夜,又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溪上”二字则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水画面。5. 总结全诗的主旨。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忘却忧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