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叶日幡幡,西风振旅魂。
客来聊解榻,童小未应门。
蝉噪专林响,蜗移乱壁痕。
缺然禽鹿性,持底报君恩。
【注释】
1.晚秋:指深秋时节。客庑(wǔ):客人的住处,即客房。
2.凉叶日幡幡:凉风中的树叶摇摇欲坠,飘落的样子。幡幡:形容落叶纷纷扬扬的样子,这里用作动词。
3.西风振旅魂:西风萧瑟,令人心绪不宁。旅魂:游子之心,指羁旅之情。
4.聊解榻:暂且解开床铺休息一下。
5.童小未应门:孩子年纪小,不会应答开门。
6.蝉噪专林响:蝉鸣声如雷贯耳,震耳欲聋。
7.蜗移乱壁痕:蜗牛爬行,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如同一幅幅图画,形态各异。
8.缺然禽鹿性:缺少山林野性的生灵,比喻人的性格、习性与山林野性相去甚远。
9.持底报君恩:你到底拿什么来报答国君的恩情呢?底:疑问词。
【赏析】
《晚秋客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的图景,通过写景寄寓了诗人的情怀。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首联“凉叶日幡幡,西风振旅魂”,以“凉叶”开篇,渲染了深秋时节的氛围。“日幡幡”形容落叶纷纷扬扬的样子,给人以凄清、落寞之感。西风萧瑟,让人心绪不宁,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和悲凉。
颔联“客来聊解榻,童小未应门”,描述了诗人与客人相聚的情景。诗人虽然身在他乡,但并未完全消沉,而是与客人共度时光,暂时忘却了孤独和忧伤。然而,诗人的孩子年纪尚小,无法应对来访的客人,只能让童子去应付。这一细节反映了诗人对家庭责任的无奈和对孩子们成长的担忧。
颈联“蝉噪专林响,蜗移乱壁痕”,描绘了自然景色中的细节。“蝉噪”表现了蝉鸣之声如雷贯耳,震耳欲聋;“蜗移”则形象地描绘了蜗牛爬行时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如同一幅幅图画。这些自然景象虽然美丽,但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如此凄凉和孤独。
尾联“缺然禽鹿性,持底报君恩”,诗人以禽鹿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无奈。禽鹿本性难以捉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诗人以此比喻自己的性格、习性与山林野性相去甚远,难以为人所理解。而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却如同泉水般清澈、坚定,但却无法回报君主的恩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季节的自然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悲凉、无奈和忧虑。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揭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