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南宫素发郎,尚持衰味对风光。
爱吟讵敢追梁甫,倚醉时能问葛彊。
才苦空疏残史牒,分从澄汰襆衣囊。
江楼夜月清高地,试问同君一据床。
偶作寄季长学士
已经是南宫素发郎,尚持衰味对风光。
爱吟讵敢追梁甫,倚醉时能问葛彊。
才苦空疏残史牒,分从澄汰襆衣囊。
江楼夜月清高地,试问同君一据床。
注释:
已是:已经。
南宫:即尚书省。
素发郎:指年轻的尚书官。素发:白发。
爱吟:喜欢吟诗。讵(jù)敢:岂敢。
追梁甫:指《梁甫吟》。梁甫,指汉末的诗人诸葛亮。杜甫曾以“梁甫吟”为题写过两首诗。《梁甫吟》是一首五言古诗,描写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忧愤不平的心情。
葛彊(qiǎng):指酒醉后的强项令。葛强,西汉人,字子安。
才苦空疏残史牒:指杜甫在长安应试时所作的《前出塞》《后出塞》《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澄汰:洗涤。
襆(fú)衣囊:整理行李的包裹。
江楼夜月清高地,试问同君一据床: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江楼,指浣花溪边的一座小楼。夜月,指杜甫晚年的居所成都浣花溪边草堂,这里指草堂夜景。高,高。地,指草堂所在地的浣花溪边。据床,即“据梧”。据梧,即倚靠梧桐。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杜甫此时已年过半百,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积极用世。他在长安应试落第后,于天宝十五年(756),来到四川,在成都浣花溪畔修建草堂定居下来。此诗就是写他到成都草堂以后的生活情景。
第一句“已是南宫素发郎”中的“南宫”,指翰林院。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李白曾入翰林院任著作佐郎。杜甫初入长安时曾做过玄宗天宝三年(744)的进士。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他已经是担任过翰林院官员的中年文人了。“素发”,指白头发,这里暗喻自己鬓发已白。“尚持衰味对风光”,意思是仍然保持着衰颓之气来面对大自然的美好风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已步入暮年,仍保持着一颗报国之心,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二句“爱吟讵敢追梁甫”,“爱吟”意为喜爱吟诵,“梁甫”指诸葛亮,此处借指杜甫自己的诗作。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喜爱吟诵自己的诗作,但怎敢像诸葛亮那样追求高远的志向呢!这里表现的是杜甫谦虚谨慎的人格魅力,同时流露出他的壮心不已,依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第三句“倚醉时能问葛彊”,“葛彊”是酒醉后的强项令,此处指酒醉时的豪爽性格。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倚醉时常能豪爽地向友人倾诉衷肠。这句诗既写出了杜甫饮酒作乐、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也表现出他豪迈的性格与胸怀。
第四句“才苦空疏残史牒”,“才苦”是才力贫乏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才能贫乏,但还勉力撰写了那些残缺不全的史书典籍。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自己才华不足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他勤勉刻苦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毅力。
第五句“分从澄汰襆(fú)衣囊”,“分从澄汰”意为分取清洗,“襟(fú)衣囊”指整理好衣物包袱。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将从收拾好的衣物中取出一些钱来资助贫困的人。这句诗表现了杜甫乐于助人的善良品性。
第六句“江楼夜月清高地”中的“江楼”指的是成都浣花溪旁的一座小楼;“清高”则是指楼所在的环境景色优美、高雅脱俗。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江楼上观赏着美丽的月色,心情格外宁静而愉悦。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江楼上欣赏美景的惬意生活。
最后一句“试问同君一据床”中的“一据床”指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中睡觉用的一张床。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想请你一起来到我的茅庐,一起在这里睡个午觉,聊以排遣忧愁,忘却烦恼。这句诗表现出了杜甫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杜甫晚年生活的回忆和想象,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