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有四方志,云门寻旧游。
溪山往时梦,江海一番秋。
物态随高下,生涯任去留。
闲将问庵主,如此是禅不。
乾元副寺欲还云门
你有着四方的志向,想去云门寺追寻往昔的游踪。
溪山是过去梦牵的地方,江海却迎来秋天。
万物的状态随地势高低而变化,我的人生可以自由去留。
闲来时便问庵主:这样的生活就是禅吗?
注释:
- 乾元副寺: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乾元镇,是唐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后因战乱毁损,现仅存遗址。
- 子有四方志,云门寻旧游:你胸怀四方之志,想去云门寺追寻往昔的游踪。这里的“四方”指全国各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旅行、冒险的向往。
- 溪山往时梦,江海一番秋:昔日溪山的梦境如今已化为现实,江海的秋景也让人感到一种季节的变迁。这句诗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景色的变化。
- 物态随高下,生涯任去留:世间万物随着地势高低而变化,我的人生可以自由去留。这里的“物态”指的是自然界的事物变化,而“生涯”则指个人的生活状态。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自由的感悟。
- 闲将问庵主,如此是禅不:闲暇之余便去询问庵主,这样的生活是否就是禅宗所追求的呢?这里的“闲将”,即闲暇之时;“问庵主”,即拜访寺庙里的僧侣。诗人通过询问庵主来探讨禅宗的生活理念。
赏析:
这是一首写于干元副寺欲还云门途中的五言绝句。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旅行、冒险的向往,以及对于自然规律和人生自由的感悟。
首句“乾元副寺欲还云门”,直接点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即从乾元副寺出发前往云门寺。这一句中,“欲还”二字表现出诗人对于旅途的期待与不舍,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云门寺的向往之情。
次句“子有四方志,云门寻旧游”,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云门寺追寻往昔游踪的情景。这里的“四方”不仅指全国各地,更象征着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而“寻旧游”则表明,诗人在云门寺期间,回忆起了自己曾经在此度过的时光,那些美好的记忆仿佛又在眼前重现。
第三句“溪山往时梦,江海一番秋”,通过对比昔日的溪山梦境与眼前的江海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昔日的溪山梦境如今已成为真实的景象,而江海的秋景也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第四句“物态随高下,生涯任去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自由的感悟。这里的“物态”指的是世间万物随着地势高低而变化,而“生涯”则指个人的生活状态。诗人认为,我们应该随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去生活,无论是高山还是低谷,都不应该束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闲将问庵主,如此是禅不”,则是诗人在旅途中向庵主请教的问题。他询问庵主:“这样的生活是否就是禅宗所追求的呢?”这里的“禅”指的是禅宗,禅宗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悟性,追求的是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而诗人则通过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对于禅宗的理解,即禅宗并非仅仅局限于外在的物质追求,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领悟。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旅行、冒险的向往,以及对自然规律和人生自由的感悟。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精神的追求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