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褰裳欲何往,彷徨徙倚沧波上。
至人入水固不濡,何以有此恐怖状。
我知摩诘意未真,欲以笔端调世人。
此水此渡俱非实,摩诘亦未尝下笔。
孙郎宝藏今几年,往来周旋兵火间。
世人险阻更百难,彼渡水者安如山。
请君但作如此观,莫更思维寻笔端。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组,第一组是“问渠褰裳欲何往,彷徨徙倚沧波上”,第二组是“至人入水固不濡,何以有此恐怖状”。

我们来分析第一组诗句:“问渠褰裳欲何往,彷徨徙倚沧波上。”这里的关键词是“问渠”和“沧波上”。“沧波”指的是沧江或大江的波涛,这里指代的是长江。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江水的疑问,即江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波动呢?这种波动是因为水流湍急吗?还是因为江水的深浅不同导致的呢?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悬念。同时,“彷徨徙倚”描绘了诗人在波涛中徘徊不定、犹豫不决的样子。这可能是因为诗人在思考如何渡过这个险境呢?也可能是诗人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个未知的挑战呢?总之,这句诗通过描绘江水的波动和诗人的徘徊,展现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世界。

我们来看第二组诗句:“至人入水固不濡,何以有此恐怖状。”这里的关键词是“至人”和“怖惖状”。至人在佛教中是指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的境界,不再受到世俗的困扰。因此,他们进入水中时不会被水淹没。但是,诗人认为为什么这些至人会表现出恐怖的样子呢?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水淹没吗?还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安危呢?诗人通过对至人的描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为什么即使是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恐惧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纷扰和诱惑,但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仍然需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我们来看第三组诗句:“我知摩诘意未真,欲以笔端调世人。”这里的关键词是“摩诘”和“调世人”。摩诘指的是唐代画家王维,他以山水画而闻名于世,被称为“画圣”。而“调世人”则意味着通过绘画来教化世人的意思。诗人在这里通过提到王维和绘画,暗示了自己对王维的画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王维的画作虽然技艺高超,但却缺乏真实感和生动性。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调和世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水的波动和诗人的徘徊,展现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世界;通过描述至人的恐怖状态和诗人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提到王维的画作和他想要调和世人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于教化世人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