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解真意,欲辨斯忘言。
我亦厌苦相,颇复参鸡园。
潘侯隐于酒,早悟逍遥篇。
两髯俱似戟,空洞复昭然。
不作逐贫赋,共结贫中缘。
临江吊公瑾,登楼怀仲宣。
何须画麟阁,从渠定天山。
君看持汉节,白首自丁年。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渊明解真意,欲辨斯忘言:渊明指陶渊明,他解出了真意,想要表达但忘记用言辞来描述。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意的追求和表达的困难。
我亦厌苦相,颇复参鸡园:我厌倦了世俗的名利相,也参与过鸡圈的劳作。这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潘侯隐于酒,早悟逍遥篇:潘仲达隐居在酒中,早早地领悟了《逍遥篇》的意义。这里的“潘侯”可能指的是陶渊明的朋友潘仲达,他们共同追求逍遥的生活。
两髯俱似戟,空洞复昭然:他的胡须像戟一样粗大而有力,内心却如虚空般明朗。这句诗描绘了潘仲达外在的形象与内心的对比。
不作逐贫赋,共结贫中缘:他不写关于贫穷的诗歌,而是与贫穷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贫困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临江吊公瑾,登楼怀仲宣:他在江边吊唁周瑜,登上高楼怀念张辽。这里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何须画麟阁,从渠定天山:何需为画像麒麟阁,随他决定天山。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势和地位的看法,以及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君看持汉节,白首自丁年:你看他手持汉节,到老都是白发。这句诗赞美了潘仲达的高洁品质和他长久的坚守。
《用韵寄潘仲达》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诗人通过对陶渊明、潘仲达等人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对真意、逍遥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名利和权力的淡然处之。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