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室幽云织翠微,卢生草堂云作扉。
阴崖绝壑鸟迹稀,扶藜纵观拂云霓。
心知丹毂赤吾族,要须爱身如爱玉。
三十六峰幽意足,何必鉴湖分一曲。
老仙宁上登封坛,一夜茧生双足间。
不知此图笔笔妙,岩峦映带冰霜颜。
集贤学士从省归,僧床卧观昼掩扉。
绣鞍那补尘化缁,不如卢郎驾鸿飞。
老色苍颜今采薇,故山风烟常满衣。
眼明见此社中客,尽谢东阡与西陌。
题卢鸿草堂图
丈室幽云织翠微,卢生草堂云作扉。
阴崖绝壑鸟迹稀,扶藜纵观拂云霓。
心知丹毂赤吾族,要须爱身如爱玉。
三十六峰幽意足,何必鉴湖分一曲。
老仙宁上登封坛,一夜茧生双足间。
不知此图笔笔妙,岩峦映带冰霜颜。
集贤学士从省归,僧床卧观昼掩扉。
绣鞍那补尘化缁,不如卢郎驾鸿飞。
老色苍颜今采薇,故山风烟常满衣。
眼明见此社中客,尽谢东阡与西陌。
【注释】:
丈室 - 大房间
幽云 - 云雾缭绕的景象
织翠微- 形容云雾缠绕的山势如绿色的丝线
卢生草堂- 指卢鸿的居所
云作扉- 云雾环绕作为门户
阴崖绝壑 - 阴暗的山坡和深谷
鸟迹稀 - 鸟迹稀少
扶藜(pi li) - 手扶着拐杖,象征老年人
纵观 - 纵览
拂云霓- 在云彩之上
心知丹毂赤吾族 - 知道家族中有位官高位尊的人,心中暗自知晓
丹毂 - 红色车饰
赤吾族 - 属于我们这个家族
爱身如爱玉- 爱护自己就如同珍爱宝玉一样
三十六峰- 三十六座山峰
幽意足- 幽静深远的意境已经足够
鉴湖- 地名
分一曲- 划分出一部分空间
老仙- 年纪大的仙人
登封坛- 道教传说中的祭坛
茧生双足间- 蚕蛾吐茧后变成两片翅膀
集贤学士- 古代官名,主管国家藏书的机构
省归- 返回家中休息
僧床卧观- 和尚躺在床上观赏
昼掩扉- 白天关门闭户
绣鞍那补尘化缁- 用绣花的鞍子修补,但终究无法消除尘埃变黑的污垢
鸿飞- 大雁飞翔
老色苍颜- 衰老的颜色
采薇- 采集野菜充饥
东阡与西陌- 东边的道路和西边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道士卢鸿在草堂内欣赏山水画的场景。通过精细入微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图。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将大自然的美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第一句“丈室幽云织翠微”,描述了卢鸿草堂的宏伟壮丽,如同被云雾环绕的仙境。这里的“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在精心编织着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二句“卢生草堂云作扉”,进一步渲染了卢鸿草堂的神秘氛围。这里的“云作扉”不仅形容了云雾的飘渺,也暗示了卢鸿草堂的高远和超脱。
第三句“阴崖绝壑鸟迹稀”,描写了山谷深处的景象。这里,“阴崖”和“绝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为深邃和寂静。而“鸟迹稀”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场景的孤寂和荒凉。
第四句“扶藜纵观拂云霓”,则转向了卢鸿本人。他手扶拐杖,纵览四周的美景,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或者在思索着什么。这里的“拂云霓”形容了天空中的云彩,也象征着卢鸿的心境高远。
第五句“心知丹毂赤吾族”,则转入了对家族的反思。这里,“心知”和“丹毂”分别表示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事物,而“赤吾族”则是对自己家族的一种自豪和认同。
第六句“要须爱身如爱玉”,则是对个人修养的呼吁。这句话强调了爱惜自己的身体就像珍惜宝玉一样,体现了对自身修养的重视。
第七至十句,继续描绘卢鸿草堂周围的景色和人物活动。其中,“三十六峰幽意足”、“鉴湖分一曲”等诗句,都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周围山水的美景。而“老仙宁上登封坛”、“老色苍颜今采薇”等句子,则通过对人物状态的描写,展现了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主题。
最后两句“眼明见此社中客,尽谢东阡与西陌”,则是对整个画面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眼明”既是指卢鸿的眼睛明亮,也寓意着他对生活的洞察和理解。而“谢东阡与西陌”则表示他对过去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卢鸿草堂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充满诗意的美丽画卷。同时,通过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也传达出了对人生、自然和修行的思考和感慨。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