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便拟问归津,转眼江流若许深。
六十岁翁穷塞客,八千里路故乡心。
鹃啼月树添征思,鹊语风檐误好音。
只有云山遮不断,梦随栩蝶过家林。
【注释】:
思归偶成:思归,指思念故乡。偶成,偶然写成的诗。
春来便拟问归津:春天来了就打算问归家渡口。
转眼江流若许深:转眼之间江水好像很深了。
六十岁翁穷塞客:六十岁的老头是穷困的旅人。
八千里路故乡心:走八千里远的路,心中都是对故乡的思念。
鹃啼月树添征思:杜鹃鸟的叫声在月光下更增添了思乡之情。
鹊语风檐误好音:喜鹊鸣叫的声音在雨声中被风吹得模糊了。
只有云山遮不断:只有云山阻隔不了我回到家乡的愿望。
梦随栩蝶过家林:就像蝴蝶一样跟着我飞回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淳熙三年(1176)春所作,时值诗人年届花甲之年,久居他乡,怀念故乡。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而深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名篇。
“思归偶成”为首联,开门见山,点题明志。“春来便拟问归津”,春回大地之时,诗人不禁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于是准备询问归家的渡口。这里“春来”二字,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拟问归津”,既表明了诗人的决心和行动,又暗示了他内心的焦虑与期待。“转眼江流若许深”,颔联承接首联,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随着江水的流动,家乡的景色越来越清晰,仿佛已经看到了家乡的土地和亲人。然而,这短暂的宁静却被突如其来的“六十岁翁穷塞客,八千里路故乡心”打破。这里的“六十岁翁”指的是诗人自己,而“穷塞客”则表达了他身处异乡、孤独无依的状态。诗人用“八千里路故乡心”来表达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急切渴望。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揭示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鹃啼月树添征思,鹊语风檐误好音。”颈联继续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所见所闻。“鹃啼月树添征思”,描述了诗人听到杜鹃鸟的叫声,更加增添了他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月树”是指月亮下的树木,而“征思”则表示思乡之情。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鹊语风檐误好音”,则通过喜鹊鸣叫的声音在风雨中被风吹得模糊不清来表达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里的“风檐”指的是有风的屋檐,而“误好音”则表示喜鹊鸣叫声被风雨所掩蔽,无法传递出美好的信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只有云山遮不断,梦随栩蝶过家林。”尾联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只有云山遮不断”,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云山虽然高大而壮观,但也无法遮挡住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梦随栩蝶过家林”,则是诗人借助神话故事中的“栩蝶”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向往和思念之情。栩蝶是一种能够飞行的小虫,它们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森林之中。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栩蝶,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在异乡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回忆和期盼,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诗歌的语言质朴而生动,意境深远而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