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临秋水,悠然到夕霏。
莲丛经雨折,菰米待霜肥。
有饵潜鳞出,无轩野鹤飞。
驺呼且勿遽,更待月华归。
临秋三首
兀坐临秋水,悠然到夕霏。
莲丛经雨折,菰米待霜肥。
有饵潜鳞出,无轩野鹤飞。
驺呼且勿遽,更待月华归。
注释:
兀坐临秋水,悠然到夕霏:独自坐着面对秋天的湖水,悠闲地欣赏夕阳西下的景象。
莲丛经雨折,菰米待霜肥:莲蓬经过雨水的打击而折断,菰米在等待霜冻后变得丰满。
有饵潜鳞出,无轩野鹤飞:有鱼儿因为食物被吸引而游动,没有轩车却有野鸟自由飞翔。
驺呼且勿遽,更待月华归:驾车的人呼喊我们不要匆忙,让我们再等一等月亮升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兀坐临秋水,悠然到夕霏”两句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秋天的湖边,悠闲地欣赏着夕阳西下的景象。这里的“兀坐”形容诗人孤独的样子,而“临秋水”则展现了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接着,诗人用“悠然”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最后一句“到夕霏”,既点明了夕阳西下的时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莲丛经雨折,菰米待霜肥”两句则是对莲花和菰米生长状态的描写。莲花在风雨中折断,而菰米则在等待霜雪的到来后变得更加丰满。这既反映了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也暗含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有饵潜鳞出,无轩野鹤飞”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思考。鱼儿因为饵料的吸引而游动,而野鸟则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些生动的形象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的赞美。
“驺呼且勿遽,更待月华归”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在这里提醒人们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急于求成。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希望它们能够如期而至。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