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气疑成雨,终风亟挫春。
祗惊天洒砾,宁是暮吹尘。
大旆亡空泽,奔车偾要津。
高楼非可望,偏汗扇中人。

【注释】:

次韵和西堂风霾 《次韵和西堂风霾》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的一首诗作。这首诗以咏物起兴,托物寓志,借雨之“疑”、风之“急”、“惊”、“宁”,表现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担忧。

雾气疑成雨,终风亟挫春。

–雾气好像要变成一场雨,狂风猛烈地吹打着春天。

祗惊天洒砾,宁是暮吹尘?

–只让人惊讶大地被风打得像被石头砸碎一样,难道是暮色中的风在吹散尘土吗?

大旆亡空泽,奔车偾要津。

–高高的旗帜不见了往日的辉煌,奔驰的车马堵塞了交通。

高楼非可望,偏汗扇中人。

–高楼不能远望,只能看见挥动扇子的人。

【赏析】:

李商隐的《和人题西亭壁二首》其一,诗题之下注云:“时为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客。”此诗即是应柳仲郢所命而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雾气疑成雨,终风亟挫春”。开笔便写景,但并非纯写景。雾气本有如烟似雾的朦胧感,若说它成了雨,那便是说它即将变成雨水了。这种写法,使读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更广阔的天地;也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美。接着又用“终风亟挫春”来写风。风本是一种无形无影的东西,但在这里却被拟人化了。它“亟挫春”,就是使劲摧折着春天的生机。这就写出了那种压抑的气氛。

“祗惊天洒砾,宁是暮吹尘?”两句紧承前句而来。“惊”是吃惊的意思,“砾”指石块;“尘”指灰尘。这里写的是诗人所见所闻。他看到地上到处是石块,听到的是暮色中的风在吹散着尘土。这里既点出当时的季节是暮秋,又烘染出一种萧瑟的气氛。

第三联“大旆亡空泽,奔车偾要津”。这两句也是从眼前实景着笔。大旗本是招引行人的一种标志,如今却在空荡荡的郊野上空飘扬;驰驱的车辆本是载人载物的交通工具,如今却阻塞了道路。这是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的有力揭露和控诉。

第四联“高楼非可望,偏汗扇中人”,则从上联生发出来。前面已写到了大旗飘逝、车辆堵塞,现在又写出了“高楼非可望”。诗人站在高楼之上,自然想到高处不胜寒,于是便想到“偏汗扇中人”。“偏”字下得妙,写出了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荒废政事的形象;同时也暗示出他们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百姓疾苦,以致国势日蹙、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全诗写景状物,都紧扣题目“西堂风霾”这个中心,层层深入,逐渐展开。从雾到雨,从风到霾,都写出了天气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这样写,就把抽象的“风”写活了,把具体的事物写得形象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