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仁为里,于今福作田。
清风残竹地,宝色故池天。
绘象成真侣,家声入梵缘。
一披龙藏集,无复叹亡篇。
【注释】
普明禅院:唐代长安城内的一所著名佛寺,位于长安城东。自昔:自古以来。仁为里:仁者之为乡里。于今:如今。福作田:福泽播撒如田野。清风残竹地:清风扫过的竹林。宝色故池天:宝光闪烁如天上的池塘。家声入梵缘:家门荣耀,与佛门有缘。一披龙藏集:翻阅《龙藏经》。无复叹亡篇:不再感叹那些亡国之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退居长安时的诗作,表现的是作者退隐之后的心态和对佛教教义的信仰。
“自昔仁为里,于今福作田”。首联两句,点明自己退居普明禅院的原因。“自昔”说明从过去到现在;“于今”指现在。“仁为里”,仁者之所在就是乡村或乡里,这里指普明禅院所在地。“福作田”,比喻普明禅院的香火旺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从古时候起,这里就有许多仁人在此居住,如今又有许多善男信女来此祈福。诗人以“自昔”与“于今”作比,既表明了自己退居普明禅院的时间之长,也表现了他对于佛教的深厚感情,同时,“仁为里,于今福作田”,也表现了普明禅院的兴旺发达。
“清风残竹地,宝色故池天”。颔联两句是对普明禅院的具体描绘。“清风残竹地”,写普明禅院四周环境幽静,竹林中飘荡着阵阵清风。“宝色故池天”,写普明禅院内水池中的水清可见底,池水碧绿如同宝石一般。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禅院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之情。
“绘象成真侣,家声入梵缘”。“绘象成真侣”,意思是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修行者。而“家声入梵缘”,则是说普明禅院的名声已经深入到佛门之中,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这两句话既是对普明禅院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修行过程的总结。
“一披龙藏集,无复叹亡篇”。“一披龙藏集”,意思是翻阅《龙藏经》,这是佛教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于修行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无复叹亡篇”,意思是不会再去感叹那些已逝去的历史和美好时光了。这两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经典的重视,也表示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接受。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普明禅院的描述和自己修行过程的回顾,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信仰和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