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陌津桥十里亭,前驺横绝犯严更。
银河荡漾斜垂地,瑶斗阑干倒倚城。
苑阔树头迷阙影,川长烟外认滩声。
农畴闵雨心祈切,上尽丛祠日未明。
【注释】
五鼓:五更。度洛水:渡过洛水。祷雨:祈神降甘霖。马上作:在马上即兴写成的诗。
跨陌:穿过市巷(陌,小路)。津桥:渡口上的桥梁。十里亭:十里长亭,指洛阳至潼关间的重要交通干道。前驺:前面驾车的马。
横绝:横冲直撞。犯严更:违反了夜间值勤的规定。银河:银河,指天河。
瑶斗阑干:星名。北斗七星中的第七颗星叫瑶斗,又名天枢。倒倚城:倒挂在城墙上,形容星光闪烁。
苑:皇宫禁地。苑阔:苑中树木茂密,树影遮住了远处的宫殿。
川长:河流很长。烟外:烟雾之外。滩声:水声。
农畴:农田。闵雨:担心下雨。祈切:祈求急切。上尽丛祠:走到最深处的神庙。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赴潼关途中,为祈雨而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紧扣“祷雨”这一中心思想,从渡河、过市、到上山祈祷,层层展开,逐层深入,最后以“农畴闵雨心祈切,上尽丛祠日未明。”收尾,点出主题,使全诗浑然一体。
开头二句“跨陌津桥十里亭,前驺横绝犯严更”,写诗人骑马过洛阳市井,来到洛水上的渡口。洛水是黄河的支流,位于洛阳城西,是古都洛阳的主要水源之一。洛水之畔,有一座有名的洛河大桥,横跨两岸,连接着洛阳与河南各地。洛河大桥是古代洛阳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人们往来的必经之路。因此,诗人在这里过桥时,必然要经过一个热闹的市集,那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忙景象。诗人骑马穿越这繁忙的市集,来到了洛河边的渡口。这时已是深夜时分,他不得不赶马过河,继续前行。这里,“跨陌”“横绝”“犯严更”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
“银河荡漾斜垂地,瑶斗阑干倒倚城”两句,诗人把视线转向天空,仰望星空。银河,又称银汉,是古人对天河的一种称谓。《楚辞·九歌·河伯》:“望舒月兮SPAYI,载云归兮天路。”《史记·天官书》也记载:“太微左旗为卷舌,右旗为弧衣。”可见古人将天河比作一条蜿蜒曲折的长河,河水在夜空中泛动,仿佛是天上的银河。而“瑶斗阑干倒倚城”,则是指北斗七星中的一颗星名叫瑶斗,它倒挂着悬挂在城墙之上,成为夜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星。这里的“倒倚”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这颗星星在夜空中的位置以及它在夜空中的亮度。诗人通过这些描写,将夜空描绘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苑阔树头迷阙影,川长烟外认滩声”两句,诗人的视线又转向了地面。“苑阔”一词,指的是皇家园林广阔无边,树木参天,遮天蔽日;而“川长”一词,则是指河流绵长,水流湍急。在这广阔的园子里,诗人抬头望去,只见树木的枝叶遮住了远处的宫殿;而在那漫长的河流旁,他只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水声和滩石撞击的声音。这里的“苑”、“川”、“烟”、“滩”等词语,都形象地描绘出了夜晚的景象。
“农畴闵雨心祈切,上尽丛祠日未明”两句,诗人的视线再次转向了人间。“农畴”一词,指的是田野里的庄稼地。而“祈切”一词,则是指祈求急切的心情。诗人看到农民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心中不禁为他们担忧起雨水来。于是,他决定前往最深处的神庙祈祷上天降雨,希望能够解除农民们的困境。这里的“农畴闵雨”一词,既表达了农民们的辛苦劳动和希望得到雨水的心情,又反映了诗人对农民们的关心和同情。而“丛祠”一词,则是指那些供奉着神明的庙宇。诗人在这里用“上尽”一词来形容自己走遍了整个神庙,直到天色尚未亮透。这里的“丛祠”一词,不仅指代了那些供奉神明的庙宇,还隐喻了诗人对于信仰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夜空、园子、河流、田野和庙宇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祥和的夜晚之中。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农民们祈雨的场景和表达对农民的关心和同情,展现出了他对于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还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现实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