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剑中休会禁扃,暂攲孤枕拂云屏。
汉臣责重非真醉,楚客秋高恨独醒。
宝墨喜窥前赐榜,华绦犹记旧呼铃。
诏催终宴箫韶动,更学鶢鶋子细听。
【注释】
中阙:内宫,皇宫。
侍宴:陪伴皇上或皇帝宴会。
学士院:翰林院。唐代翰林院有学士、直学士、待诏等职位,是皇帝的文学顾问和秘书机构。
冠剑:冠帽和剑。古代士人入朝时,须戴冠帽,佩剑,以表明身份。
云屏:彩绘屏风,用以障隔。
汉臣责重非真醉:西汉的大臣们的责任重大,所以不能像楚地(在今湖南一带)的宾客那样醉酒。
秋高:秋天的天空高远。古人以为秋季天高气爽。
宝墨:珍贵的墨。前赐榜:皇上所赐的御制诗文榜文。
华绦:华丽的丝带。
旧呼铃:以前皇上召见时所用的铃声。
箫韶:古乐器名。
鶢鶋子细听:《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学鸡叫,能鸣善叫。武帝闻其鸣声,问‘东方朔为何鸟也?’朔对曰:‘此五色之鸡也。’”这里借指“鶢鶋子”。
赏析:
这首《奉和圣制季秋侍宴中阙与诸公憩学士院作》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当时刘禹锡任中书舍人,因受宦官排挤而外放为连州刺史,途经洛阳时,曾陪从宪宗李纯至西明门观牡丹。诗中写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愤激之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作者在宫中侍宴的情景。开头一句“冠剑中休会禁扃”,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即他正在侍候着皇上,处于被限制之中。接着两句“暂欹孤枕拂云屏”,“欹”字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苦闷,“拂”字则表现了他心情的烦躁。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地点;既写了自己的动作,又表现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把一个忧闷不乐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
中间四句,作者由自己的处境,转而想到朝廷中的其他一些人物。其中“汉臣责重非真醉”一句,是说汉朝的大臣们肩负着重任,因此他们不能像楚地的宾客那样醉心于酒色。“秋高恨独醒”则是说自己身处高远的秋天,却只有自己一人清醒,没有同僚们和自己一起喝酒。这一句既表现了作者的清高,又反映了他的孤独。
接下来三句,“宝墨喜窥前赐榜,华绦犹记旧呼铃。”是说作者十分喜欢看到皇上所赐的御制诗文榜文,并且还记得皇上过去召见时所用的铃声。这两句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感慨。因为自己曾经侍候过皇上,而如今却只能在这里闲居,这种巨大的反差使作者感到十分痛苦。
最后四句“诏催终宴箫韶动,更学鶢鶋子细听。”是说皇上已经下令结束宴会了,于是便听到远处传来了箫韶之声。这里所说的箫韶之声,并不是真正的乐曲,而是用来形容宴会结束的声音。而“更学鶢鶋子细听”一句,则是说自己要仔细聆听那来自远方的箫韶之声,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话,但是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闷、清高而又热爱国家的诗人的形象。同时,诗歌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充满了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